不是帝國海軍輕敵……而是安南南北兩地的水面實力真的很菜,這官方水面力量本來就菜,叛軍手裡的水面力量也只繼承了當地官軍水面力量的一部分,那就更菜了……

還有一部分原因就是,這海軍是要沿江而上,直接跑去升龍的,這種作戰是屬於非常典型的內河作戰……而這種作戰模式,其實地方的海防艦隊更擅長,至於遠洋主力艦隊,戰艦動不動就大幾百噸上千噸的……現在冒險進入冬天水枯時期的紅河,說不準還會擱淺成為活靶子呢。

所以,帝國實在沒必要大張旗鼓派遣遠洋主力艦隊過去,抽調一個地方巡防艦隊去升龍就已經很充分了。

倒是其他地方的沿海作戰,可以派遣遠洋艦隊進行協助。

就當北方地區的楚軍大量兵力,陸續以廣寧為基地,分別朝著升龍等地進軍的時候,在安南南部地區,楚軍也沒有閒著。

九龍江府先是派出了一千五百多人與南向北發起進攻,同時金蘭灣軍事基地,也是派出了四千多陸軍兵力以及兩千多的海軍陸戰隊,共計六千多人的兵力一路殺向順化。

至於其他的幾個沿海小殖民地,因為駐防兵力有限,基本都是選擇了固守待援。

反正有大量商船以及海軍支援,再加上絕對的武器效能代差以及戰術代差,哪怕是隻有一百多人駐防的小據點,對面不死上幾千上萬人都別指望能夠打下來。

這也是當代殖民軍隊的一個很典型的特徵,那就是面對土著軍隊的時候,戰鬥力都特別牛逼……

很多土著國家在攻打西方殖民者的堡壘時,因為武器和戰術上的代差,往往都打的非常的艱苦,除了用大量的人命去堆外,沒什麼很好的辦法。

南洋一票土著小國打葡萄牙,荷蘭人的殖民據點都差不多一個模式。

而這個模式,被大楚帝國的軍隊進一步放大……因為楚軍的武器更加先進,彈藥儲備一般也更多,就連堡壘防禦體系都更加完善。

到目前為止,大楚帝國在海外的殖民活動裡,還沒有任何一個堡壘據點被土著軍隊正面攻克過的記錄……

當然了,因為長期的消耗作戰導致彈盡糧絕,然後被迫主動撤離的情況倒是發生過好幾次。

海外殖民嘛,補給困難的情況下,當地土著如果真心和你死磕,直接把大量炮灰軍隊送到你槍炮下送死,只是為了消耗你的彈藥……

那麼楚軍對此也是沒什麼很好的辦法,只能是打完彈藥在艦炮的掩護下跑路……

畢竟總不能和土著傻乎乎的拼刺刀吧!

所以,大楚帝國在安南不少沿海從城市的租借地裡的駐軍以及民商們都沒有進行撤離,反而是大搖大擺的來一個頑抗死守!

反正後頭有著眾多各種貿易公司的船隻,還有著海軍的戰艦可以提供隨時的增援和補給。

他們有充足的信心擋住當地土著的反撲!

實際上,他們的擔心有些多餘!

因為當大楚帝國正式對安南動兵的時候,叛軍自己就先傻眼了……

尤其是在十二月二十三日,安南北部的一支叛軍主力,一共三萬餘人被大楚帝國的第七十三混成團乾脆利索的擊敗後,就更是傻眼了。

說起來,這還是安南人第一次真正意義上在戰場和楚軍交手,然後他們就選擇了傻乎乎的正面對抗……

如果是有經驗的暹羅人以及緬甸人,他們除非腦子犯抽了,否則的話絕對不會把軍隊拉倒平原上,然後擺開陣勢和楚軍來一場面對面的作戰,這就是找死……

而且他們也不會玩什麼守城作戰,而是會化整為零,放棄城市,退入山林和楚軍周旋,透過頻繁各種小規模的襲擊等迫使楚軍退兵什麼的。

傻子才和楚軍玩正面作戰!

而安南叛軍北路軍的將領,就是這種傻子,沒見識過楚軍正面作戰,一味的信奉人比武器更重要,覺得只要自家軍隊足夠勇武,就能擊敗楚軍這種不正義的,邪惡的侵略者軍隊。

然後他們就在戰鬥剛爆發的時候,就看著漫天飛舞的炮彈目瞪口呆,然後看著己方陣列中持續的爆炸而絕望!

他們……甚至都還沒有朝著楚軍正面發起衝鋒!

他們,甚至連對面楚軍列陣步兵的面都沒見著,他們甚至還沒有來得及發揮不知道有沒有的勇武,就在楚軍的勐烈炮擊中崩潰了!

說真的,這也是楚軍最近這幾年來,打的最順暢,或者說敵人最傻的一次大規模作戰。

楚軍的幾十門火炮都已經擺開了,無數榴彈都準備妥當了,但凡瞭解楚軍作戰模式的敵人,都知道別傻乎乎列出密集橫隊上前了,不然要挨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