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八十章 鄭和號蒸汽輪船(第3/4頁)
章節報錯
畢竟在目前的蒸汽機生產裡,其實成本最大的一個環節就是氣缸的加工。
而氣缸的加工裡,氣缸口徑越大,容積越大,那麼難度也就越大,兩;良品率也就越低。
這玩意,其實和火炮的生產加工也差不多,都是口徑越大成本越高。
而小口徑氣缸的話,那麼氣缸這個核心零部件的製造成本就能夠控制下來,然後透過兩個氣缸甚至三個,四個氣缸串聯的方式來增加總動力。
如此,很快他們就設計出來了第一臺民用船舶高壓蒸汽機。
這是一臺動力不過五十二匹馬力的蒸汽機,但是體積更小,重量也很輕,採用雙氣缸聯動的方式推動。
因為大部分關鍵技術其實都是直接從二十一型蒸汽機上套用,因此設計簡單,建造也更簡單,很快就建造出來了樣機。
然後就被廣州造船廠的工程師們,直接搬上了一艘準備好的試驗船隻‘鄭和號’進行試驗。
安裝完畢後,大楚帝國曆史上,也是人類歷史上第一艘可實用化,採用純蒸汽機為動力的船隻誕生了。
鄭和號,全長四十六米,寬十米,是一艘典型的淺水內河船隻,本來是採用中式硬帆的,不過現在帆裝被拆掉,同時內部也進行了一定的改裝,以便安裝蒸汽機以及部署煤倉等。
在船隻的兩側,則是有著兩個巨大的明輪。
其實廣州造船廠那邊一開始打算使用螺旋槳技術的,不過如今的螺旋槳技術還不成熟,就連海軍那邊的試驗艦,也只有一艘採用螺旋槳,其他幾艘還是採用明輪,有船尾推動,有兩側推動。
海軍那邊是把各種技術方案都要進行驗證一番,以便尋找更加優良的推動方式方案。
廣州造船廠這邊為了降低技術風險,所以在鄭和號上採用了兩側佈局的明輪方案。
因為採用的都是成熟技術方案,雖然整體效能一般般,但是改裝建造起來也很容易。
僅僅是用了三個月不到的時間,鄭和號就已經完成了改裝並準備進行海試了。
嗯,這個時候是在承順二十二年的四月份中旬,距離二十一型火車公開試驗不過過去了兩個月而已,蘇松鐵路方案也不過剛公佈。
這也不是說廣州造船廠行動快速,只用了個把月就搞出來了,實際上鄭和號的改裝持續了三個月的時間,而在三個月之前還經過了好幾個月的方案設計,蒸汽機設計以及生產呢。 …
從廣州機械公司和廣州造船廠聯合搞這艘蒸汽機輪船開始算起,實際上已經過去半年了。
因為廣州機械公司那邊的高壓蒸汽機研發出來後,作為應用的火車頭也就是二十一型火車頭、工業用蒸汽機、艦用蒸汽機其實是分別屬於三個不同的專案組進行並行研發的。
當鄭和號蒸汽輪船要公開航行試驗的訊息傳開來後,廣州當地的眾多人也是跑去珠江邊上看熱鬧。
整個場景就和兩個月前金陵城的火車公開試驗一樣,熱鬧的很。
當然了,實際影響力還是差一些,畢竟金陵城火車試驗的時候,可是天子親自坐車參與試驗呢。
而鄭和號的航行試驗,只有當地官員的參與,而更多的還是廣州造船以及廣州機械公司的技術人員。
此外還有一批受邀來觀看試驗的各大航運公司的管理層。
其中就有柳河航運公司的老闆,也就是前大好歹頭子柳家全。
而柳家全對眼前的鄭和號非常有興趣,對內河蒸汽輪船更有興趣,他甚至已經是打算著,如果鄭和號航行順利的話,自己也可以出手把這艘船買下來,然後在珠江上運營蒸汽輪船的固定航線。
他對內河蒸汽輪船的前進非常看好!
柳家全以海盜起家,帝國統一之處就選擇了洗白上岸,帶著手底下好幾百個海盜搖身一變,搞了個柳河貿易公司,並且越做越大。
巔峰時期,柳河貿易公司擁有二十多艘船隻,而且是清一色的遠洋大船,大的有兩千噸,小的也有四五百噸,常年跑南洋各航線並參與印度貿易。
他們巔峰時期,甚至在印度東海岸擁有殖民地……其整體規模在國內一票武裝貿易公司裡也能夠進入前五的序列。
不過隨著帝國對各大武裝貿易公司進行了統一合併,哪怕柳家全心裡再不願意,也只能選擇和南洋貿易公司進行合併,成為了新成立的西洋貿易公司的一部分。
因為新成立的西洋貿易公司的特殊性,官方對該公司進行了嚴格掌控,柳家全除了股份外已經沒有了實際的經營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