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邊內側是數十名隨駕貼身保護的御前侍衛們,外側則是普通的御前侍衛百餘人。

而更遠處以及前後則是近衛軍第四胸甲騎兵團裡,該騎兵團乃是近衛軍裡僅有的獨立騎兵團,也是僅有的重型騎兵團。

在東擄戰役裡一戰成名,幾乎成為了精銳重騎兵的代名詞,更是楚軍建立重騎兵的樣板。

後續該重騎兵團除了會輪換派遣部隊前往前線執行軍事任務外,其他兵力則是留在金陵城執行防備任務。

這也是近衛軍的一大特色,那就是透過輪換派遣的方式,定期抽調部分兵力組成混成部隊前往某個熱點地區作戰,以保持戰鬥力,同時也是為了給近衛軍的將士們撈取戰功,混資歷。

而沒有到輪換時間的大多近衛軍兵力,則是留守京畿,負責應天府乃至周邊地區的防務。

第四胸甲騎兵團也是如此,他們滿編制是有一千六百多騎的(包括重騎兵以及輔助騎兵),但是今天出現在這裡的只有千騎騎,其他六百多騎目前則是在西北前線執行輪換作戰任務。

近衛軍的第四胸甲騎兵團的騎兵們,策馬拱衛著羅志學的車駕前行,更外圍,包括部分建築上的屋頂上,一些交叉路口上,沿途道路兩旁上執行任務的,則是第二近衛師計程車兵們。

在御駕的後方,則是跟著一票皇室的馬車,再過來則是一票權貴們的馬車。

眾多馬車,在近衛軍的保護下浩浩蕩蕩出了內城的光華門,繼續往西走,過秦淮河,此時就來到了外城區域。

再往前走到雨花臺西南側兩千多位置的時候,就到了這一次的觀看火車試驗的的地點。

交通部之前擴建改進的港區鐵路,就是從長江的碼頭一路往東南方向延伸,直到雨花臺西南側三千米方向,總長度大概在十公里左右。

按照計劃,試驗的火車就會在這裡先接受羅志學的參觀視察,然後啟動進行正式的試驗,從雨花臺西南站臺前往長江邊上的碼頭,在這裡完成掉頭後再返回。

總行程大約二十公里多一點,預計耗時兩個小時左右!

實際上,二十一型火車的動力還是很充足的,有一百多匹馬力呢,如果不是運輸太多貨物的話,其實速度能夠跑到三四十公里甚至更高呢。

他們之前進行測試的時候,最高速度一度超過五十公里呢……

但是這個速度,在這年頭太嚇人了,稍有不慎就會車毀人亡,所以現在的公開測試乃至後續的實際運營裡,都不能搞這麼快的速度的,不然很容易出現事故。

此外,空車執行的速度自然快,但是這一次的公開試驗,是要拉著貨物以及部分自願參加的,嗯,實際上就是廣州機械公司的員工以及交通部的官員們……一個外界的自願人員都沒有。

這連人帶貨加起來不多不少,剛好一百噸!

這還不算車廂和車體自身的重量呢。

這帶上這麼多車廂以及貨物還有人員,對於二十一型火車如今的動力而言,其實負擔已經很大了,真正跑起來估計時速都不一定能夠達到二十公里呢。

為了安全,也是為了體現載貨量,因此這一次的火車公開測試,預定速度也就是二十公里每小時。

再加上在碼頭的位置進行掉頭,一系列加速、減速等時間,前後兩個小時也就差不多了。

車隊陸續抵達雨花臺車站,此時這裡已經搭建好了一片的臨時看臺,後方還有眾多的帳篷。

但是最顯眼的還是一輛停在車站裡的火車!

羅志學等馬車停下來,就直接下車,然後朝著前方的火車走過去。

這是他此行的主要視察目標,二十一型火車。

雖然還間隔著上百米,但是羅志學已經能夠清楚的看到這輛火車的全貌。

車頭位置是火車頭,也是這輛列車的核心,車頭在羅志學看來很簡陋,很有種原始工業時代的風格,不過羅志學對此也不會覺得失望,相反,他看到後很興奮。

相對比那些傻大粗,功率又不咋地的低壓蒸汽機,這玩意才是他想要的蒸汽機啊,整體非常緊湊,在有限的體積和重量裡卻是能夠做到一百多匹的馬力。

火車頭也不是孤零零的一臺蒸汽機,實際上整個火車頭由兩部分組成,前頭的是蒸汽機,而後頭的則是裝載煤炭的車廂,兩者結合在一起才是完整的火車頭。

畢竟火車要靠燒煤獲得動力前進不是,光靠個蒸汽機可沒辦法形式。

火車頭的後方,則是掛著大小一致,一共十八節車廂,其中前頭的八節都是貨運車廂,上面已經裝著師範用的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