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七十一章 進軍葉尼塞流域(第2/3頁)
章節報錯
這一萬多陸軍兵力裡,騎兵的比例也相當大,足足有四千多騎兵部隊,而步兵和炮兵和輜重等兵力,加起來才七千多人。
之所以騎兵兵力眾多,這是因為安加拉河的航道條件很差,會比較大的影響到楚軍利用這一條河流進行兵力調動以及補給運輸。
實際上,俄羅斯人之前聯絡勒拿河以及葉尼塞河流域的主要河流,並不是安加拉河,而是主要走下通古斯河以及其他一些之流,期間還穿過若干陸水連路,即走兩條河流之間的陸地。
而上通古斯河,即安加拉河這條通道,他們走的其實不多,畢竟安加拉河的通航情況很糟糕,稍有不慎就是船毀人亡……
這一次進軍布拉茨克乃至後續的葉尼塞斯克,楚軍方面也是考慮到了安加拉河的通航情況比較糟糕,因此兵力運輸以及物資補給,是充分考慮到了地面運輸的情況。
採取的是水陸接力,協同運輸的模式。
具體下來就是一些通航條件許可的河段裡,就進行河道運輸,等到了通航條件不好的河段裡,那麼就人員貨物上岸,然後進行地面運輸。
如此水路接力運輸,最終完成前期五百多公里,後期則是一千多公里的漫長兵力調動以及物資補給路線。
為此,大楚帝國出征的人員除了陸海軍人員外,還有一堆各種技術人員,包括修築城池,碼頭、倉庫等基礎設施的人員,還有一大堆就地伐木造船的各種工匠技術人員。
以便就地修築各類碼頭,堡壘據點以及建造船隻,馬車等各種設施。
光是這些隨軍出發的施工團隊,就足足有兩千多人,而且基本都是屬於技術人員……至於普通勞動力……要麼是軍方士兵們順帶承擔,要麼是就地徵用當地的一些土著們。
廣大的西伯利亞地區裡,除了楚人和俄羅斯人外,其實當地的各種土著也不少,這些土著在安加拉河流域,貝加爾湖一點都有不少,楚軍之前在當地的一系列築城等活動裡,都是少不了徵召當地的土著們進行施工。
大楚帝國在西比利亞地區的擴張,整體上來說還算是比較溫和的,基本上只要當地土著不進行反抗,配合大楚帝國的屯墾政策進行屯墾,同時接受教化,那麼就會把這些土著們當成自家子民來治理。
誰讓這破地方沒幾個本土移民願意過來,而大量城池據點的修築工作,軍事屯墾任務又重要,所以也是會吸取一些當地的歸化土著來進行建設,以加強大楚帝國在當地的實際控制能力。
說起來,其實俄羅斯和大楚帝國在西比利亞地區採取的政策都差不多,以軍事擊潰當地土著的有組織抵抗,然後在當地的交通便利或人口密集區域裡修築堡壘據點駐紮軍隊,組織移民,流放罪犯過去充實人口。
同時對當地的土著們進行直接統治,和當地的土著們做皮毛生意,徵稅等等。
透過不斷增加的各種堡壘據點,所形成的一個接著一個的城市,來完成對當地的全面實際控制。
話說回來,其實大楚帝國也是參考了俄羅斯人的那一套……發現這一套簡單可靠,除了留下一些異族人似乎有隱患外,也沒啥太大的缺點。
即便是異族人,大楚帝國也不怕,如此把異族人變成自己人,華夏民族已經有了好幾千年的經驗了。
以目前大楚帝國的各種教化政策,從傳統習俗再到語言文字,生活習慣全面教化,再加上通婚政策,過上幾十年你要說當地土著不是華夏人而是蠻夷,人家都得跟你翻臉……你才是蠻夷,你全家都是蠻夷……
最關鍵的是,整個西伯利亞地區的土著沒幾個人……其他地方不算,且說葉尼塞河以東的廣大區域裡,當地土著全部加起來,撐死了也就幾十萬人口而已,而且還廣泛分部在如此龐大區域裡。
依靠大楚帝國的人口優勢,用不了多久就能夠把他們全部給同化了。
這一點,是和南洋等地不一樣的,南洋那地方人口太多,太密集,想要搞同化很麻煩,而且帝國的移民也願意去傳言土地肥沃,隨便撒點種子就能收穫滿倉的南洋馬六甲等地移民。
所以大楚帝國在南洋地區的擴張,採取了更加簡單幹脆的辦法,直接把土著們趕走,騰出土地來讓本土過來的移民耕種。
簡單來說,要地不要人……
在擴張領地的政策上,大楚帝國也不是死腦筋只執行一條政策,而是會因地制宜,採取不同的政策,比如在印度那邊,大楚帝國採取的就是間接殖民的方式。
總體來說,在大楚帝國這邊,你能看見幾乎所有的殖民擴張的方式,不管好壞都有。
而在西伯利亞地區,則是採取了相對比較緩和的擴張方式,如此也就能夠讓大楚帝國在當地獲得當地土著人口資源。
俄羅斯人能夠在依附他們的土著群體裡徵召青壯修築堡壘,甚至徵召青壯組織為民兵。
大楚帝國自然也可以徵召當地的青壯修築城市,為大軍運輸各種補給。
——
一切準備妥當之後,大楚帝國的葉尼塞派遣軍正式從庫爾城出發,沿著安加拉河北上。
這一天,是六月十三日。
這一段時間裡,實際上楚軍在勒拿河流域以及以東地區的戰事都還沒有結束呢……不對,楚軍其實那個時候都還沒有拿下鎮北城呢。
楚軍對勒拿河、葉尼塞河兩大流域的戰鬥,其實算是同時開啟的,只不過勒拿河那邊因為準備完成的更早一些,出發的也更早一些。
葉尼塞河這邊因為運輸補給更困難,提前的準備工作更多,因此出發時間也就更慢一些。
當葉尼塞派遣軍北上的時候,楚軍的勒拿河派遣軍已經順利拿下了鎮北城,並繼續後續的作戰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