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說引信,彈殼你都搞不定……

楚軍的榴彈,其彈殼看似是黑乎乎的鐵鑄,但實際上是熟鐵加工的低碳鋼材料,並且加工的時候採取了預製破片加工。

這彈殼,你沒相應的鋼鐵冶煉技術以及精加工能力,你根本搞不出來。

你技術不達標,非要學楚軍搞這種榴彈,那麼為了承受膛壓你就得搞很厚的彈殼,但是厚彈殼意味著裝藥就不夠多,爆炸威力就不咋地,而且彈殼更厚,就更沒辦法當炮彈爆炸後形成大量破片……最終就是就是砰了一聲,榴彈炸成兩半……也就聽個響,沒啥實際威力。

所以很多大楚帝國的東西,尤其是武器這種技術含量非常搞的工業產品,不是那些土著國家們想要學就能學的……基礎技術沒到位,直接把樣品,甚至設計圖紙給他們,他們也仿造不出來。

十三年式系列燧發槍,後期一系列新式火炮以及榴彈,甚至就連騎兵的那柄十五年式馬刀……那些土著國家都沒辦法仿製。

不說槍炮,就說那柄十五年式馬刀,這玩意一看過去夠簡單了吧,隨便拉個鐵匠過來都能仿製個大概。

但是,如果你仿製的馬刀想要達到十五年式馬刀這種強度,那可就難了。

除非是手工慢慢打造,耗時日久,這樣倒是能夠搞得出來,但是這樣搞出來的馬刀沒有實戰價值……無法大規模生產的武器,尤其是還是這種冷兵器,那就沒什麼實戰價值。

而大楚帝國這邊呢……都是直接用熟鐵為原料,用大型鍛造機械等機械裝置進行批次生產的……

俄羅斯人哪怕是在之前透過各種渠道得到過楚軍的不少武器裝備,但是除了直接使用這些極少數的楚軍武器外,想要仿製則是困難重重。

因此俄羅斯人到目前為止,使用的還是火繩槍為主,再搭配部分效能不咋地的燧發槍,然後輔以長矛等冷兵器為主要的步兵武器。

整體上,還是三十年戰爭後期的裝備水平。

以這樣的裝備水平想要和楚軍正面對抗,那會死的很慘的,這一點,俄羅斯人已經有過很多的失敗經驗了。

而敗仗打的多了,經驗自然也就多了。

根據俄羅斯人得出來的經驗,和楚軍作戰最好的方式不是什麼正面對抗,而是依託城堡進行防守作戰,也不是說靠著防守作戰就能打贏,而是透過防守作戰來拉長戰役時間,等到冬天的到來。

冬天,才是他們俄羅斯人抵抗楚軍的最佳武器。

現在,他們也是準備這麼做。

承順二十一年六月二十四日,楚軍抵達雅庫茲克城,開始幾天裡楚軍並沒有對雅庫茲克城發動進攻,而是在進行各種的準備工作,主要是把火炮搬下船,然後再運輸到雅庫茲克城城下部署。

隨著楚軍的火炮以及彈藥陸續到位,第二次雅庫茲克城戰役才算是真正的展開。

六月二十八日,楚軍的炮兵部隊,對雅庫茲克城展開了第一輪炮擊。

這一次的炮擊以野戰炮以及部分內河戰艦使用的加農炮,以發射實心炮彈為主,對雅庫茲克城的部分防禦工事進行炮擊。

這種炮擊自然不可能取得多大的實際戰果,人家俄羅斯人的城堡好歹也是稜堡,在建造設計的時候就考慮過對抗炮擊,這些年因為楚軍的威脅,他們又加固雅庫茲克城了的防禦設施。

因此想要依靠純粹的實心炮彈,短時間內很難對這種城防體系造成什麼實際性的打擊。

而楚軍方面也不著急,第一輪的實心炮擊,純粹就是試探性炮擊,以尋找敵人的不弱點,吸引敵軍火炮的反擊,進而找出敵軍隱藏的一些火力點為主,有機會的時候摧毀若干敵人的城防薄弱點那就是意外之喜。

第一天的試探性炮擊後,第二天的時候楚軍才整整展開了大規模的炮擊。

而這一次炮擊就和第一天的不痛不癢不一樣了,大規模的榴彈被髮射了出去,挨個對雅庫茲克城的兵力密集處,火炮部署地點進行了密集的炮擊。

眾多榴彈炮以及野戰炮發射的榴彈,持續不斷的被打出去,然後落在俄羅斯人的堡壘陣地上,開始穩定有序的收割俄羅斯人的生命。

當然,實際戰果也不可能太多……人家俄羅斯人也是被打出經驗來了,城防設施裡也有比較完善的防榴彈設施,楚軍開始大規模的榴彈炮擊後,很多俄羅斯人計程車兵們都躲進了防炮工事裡。

然而,當俄羅斯人從城頭下去,開始進入各防炮工事的躲避炮擊的時候,楚軍的步兵們也開始動了。

楚軍的步兵們,開始依託地形逐漸靠近,等靠近後用攜帶的115毫米輕型榴彈炮抵近進行炮擊。

115毫米輕型榴彈炮,這玩意是一種可平射,也可以曲射的火炮,大角度曲射的時候其實和中口徑的臼炮也沒啥區別,這炮彈繞過城牆等防禦設施,然後從天上掉到敵人的頭頂下。

大量的火炮開始掩護步兵發動進攻的時候,也意味著雅庫茲克城進入了真正的接戰階段。

俄羅斯人這個時候可不能光躲著不還擊了……面對楚軍步兵的進攻,他們得從防炮工事裡出來,然後用火繩槍,用他們的燧發槍,用他們的火炮進行還擊。

要不然的話,楚軍第一波步兵進攻,就能直接殺上他們的城頭。

然而,楚軍方面要的就是他們從防炮工事裡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