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六十六章 理想和現實(第1/3頁)
章節報錯
相對於當年打準格爾打的比較困難,想要打一仗還得提前好幾年進行準備,打起來也是動不動就需要動員大幾十萬人員,直接出兵少則十萬,多則二十萬以上的兵力。
打安南地區就顯得輕鬆多了。
大楚帝國從十月下旬決定打安南地區開始算起,到十二月份發動戰爭,戰爭的準備時間甚至都沒有兩個月。
這兩個月時間裡,真正意義上的軍事準備其實也沒多少,多數的時間都是用來進行各種通訊了。
大楚帝國陸軍甚至為沒有為之進行大規模的動員,只是直接動用了部署在廣東地區(廣寧縣嫡屬於廣東省廉州府,屬本土)以及廣西地區的邊防部隊以及駐紮在海外領地金蘭灣、九龍江府地區的駐軍。
預計動用總兵力約兩萬人出頭,主力是乙等常備師,一支甲等戰備師都沒有。
海軍那邊的接近兩千陸戰隊倒是算戰備部隊,不過那是海軍編制,人家也不分什麼戰備,常備,守備的概念,所有陸戰隊都是屬於常年保持戰備狀態的部隊。
就這麼些兵力,結果在短短的半個月裡就正面擊潰了安南叛軍的抵抗!
十二月下旬升龍城外的正面會戰裡,楚軍一個乙等常備混成團,四千多人的兵力正面擊潰了三萬多敵軍,此戰裡,安南叛軍北方軍主力死傷三千餘人,被俘虜一萬餘人,餘者潰逃,此戰直接導致了叛軍北方軍的崩潰。
萬人規模的楚軍在鄭氏兩萬餘人殘部的配合下,開始大規模橫掃北方各地,緊接著迅速向南方,也就是安南中部地區挺進。
同一時期裡,也就是十二月二十九日,南方順化城以南五十多公里外,調集了六萬多重兵試圖伏擊楚軍。
楚軍也的確因為不熟悉地形,而招來的土著嚮導還是個有強烈愛國心的硬骨頭,硬生生把楚軍帶進了一片峽谷中間,然後遭到了安南叛軍主力的伏擊。
安南叛軍在峽谷正前方囤積重兵,以進行正面攔截,同時利用熟悉地形,提前在兩側埋伏了重兵。
等楚軍進入埋伏圈後,他們已經對楚軍完成了事實上的戰略包圍,只剩下後方一條路了。
這種部署用正常角度去看,堪稱是天衣無縫,再加上叛軍擁有十倍以上的兵力優勢,被埋伏的楚軍不死也得脫層皮。
但是真正打起來後,卻是讓安南叛軍的將領們見識了什麼叫做理想很美好,現實很骨幹!
他們原本因為正面不可突破的正面防線,在楚軍迅速而密集的炮火下直接被化為粉末,足足四萬大軍組成的正面防線,半個小時都沒能抗住就崩潰了……然後他們還遭到了楚軍裡的第三十二師屬騎兵團,一共五百多名輕騎兵的追擊!
這五百多名輕騎兵,揮著十五年式馬刀,騎著河西馬,衝上已經潰散的正面數萬敵軍的時候,就如同狼殺入了羊群並造成了大量的叛軍傷亡。
根據戰後的統計,實際上大部分叛軍的傷亡都是這個不滿編的乙等師屬騎兵團所造成的,前後得有五千人以上。
騎兵們的馬刀,大多都砍捲刃了!
而在楚軍強行衝擊叛軍正面防線的時候,還直接派出了步兵部佇列陣,迎戰從兩側方向衝上來的叛軍兵力。
楚軍兩翼兵力,各自不過千餘人而已,多獲得的火炮支援也不算多,而對面衝過來的敵軍,每一側都有上萬人。
雙方在兩側的交戰,兵力對比超過十比一。
這也是整個戰場上的兵力對比!
但是什麼兵力優勢,什麼伏擊之類的,在楚軍線列步兵們的密集步兵火力之下根本就不是事!
尤其是右側方向,率軍而來的安南叛軍將領,估計還是個膽氣的,並且其麾下叛軍的勇氣也非常高昂。
他們前仆後繼,拿著少數的火繩槍和長矛以及各種亂七八糟的冷兵器,然後列著不倫不類的密集正面隊形,不斷的朝著前方的楚軍步兵線列發動衝擊!
然後就如同被割麥子一樣,一排一排的倒下!
他們面臨的楚軍線列,看似單薄,但卻是擁有遠超火繩槍時代的密集火力!
在這種密集的火力下,叛軍還用密集隊形去衝擊,對面的楚軍士兵連瞄準都不用,對著對面的密集方陣持續裝填開槍就可以。
當倒下的人越來越多,而且叛軍連可以依靠的掩體,比如胸牆什麼的都沒有的時候,他們就不可避免的動搖了。
人嘛,都是怕死的!
尤其是這種大家都傻乎乎一樣列陣面對面開槍或射箭,然後逐步靠近玩肉搏的戰術……還是很講究勇氣的,因為你不能躲……也沒地方躲。
不像是進入散兵時代後,士兵們作戰的時候是可以藉助地形躲避炮火,還可以趴在地上,看似火力更勐烈了,但實際上對士兵的心裡衝擊遠遠沒有列陣時代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