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五十七章 漠北省(第3/4頁)
章節報錯
楚軍進軍之前就極度輜重後勤運輸問題,甚至可以說這一場滅準格爾之戰,楚軍高層最為關注的就是後勤問題。
包括提前好幾年在哈密等地區進行屯墾,本質上也是為了解決後勤問題。
而在大草原上雖然沒有辦法進行屯墾,但是楚軍也是在前幾年時間裡,陸續往前線地區運輸了大量的物資,並提前建立了若干的駐軍城市,並在這些駐軍城池裡囤積了大量的糧草、彈藥等後勤物資。
光是前線囤積的這些作戰物資,就足夠前線大軍用上半年以上了。
更別說,後方還有持續不斷的馬車隊源源不斷的往前線運輸物資。
說到運輸車隊,就不得不提大楚帝國陸軍所裝備的一系列貨運馬車了。
楚軍擁有大量的雙輪以及四輪貨運馬車,這些馬車都是加裝了彈黃,支撐結構還是採用熟鐵結構的馬車。
其中四輪馬車都能載重一噸以上,雙輪馬車也能載重數百公斤,而且還採取了標準大小的箱子進行裝運物資,以便更好更快的進行裝卸,必要時候這些標準箱還可以堆疊起來充當防禦胸牆什麼的。
大量的馬車聚集在一起行動,又具備了優秀的防護能力,不用擔心被敵軍騎兵進行襲擊。
擁有大量的馬車輜重部隊,再加上前線建立的眾多物資中轉站,第二騎兵軍可不用太過擔心後勤運輸問題,別說幾個月了,就算是在前線晃悠一年以上都不會出席那什麼補給問題。
而這一系列物資中轉站以及運輸車隊都是建立在大楚帝國的強大國力上的。
只有擁有了強悍的國力,才能夠能夠動員數十萬人在後方持續運輸物資,並且能夠承受得其如此漫長距離的物資運輸過程裡的龐大損耗。
這也是為什麼歷朝歷代裡對北方草原或者西域地區的征戰,基本都出現在王朝統一,發展民生數十年之後的時期。
因為王朝初期的時候,經過穩定發展數十年後,國力有了極大的提升,這樣才能夠承受得起大損耗的對外征戰。
國力稍微差一些,都是不可能承受得了這種規模的損耗的。
嗯,哪怕是大楚帝國其實也是在統一關內地區十多年後,擊敗東擄十年後才發動對準格爾的滅國之戰。
在十幾年時間,就是大楚帝國發展民生,積蓄國力的時候。
你讓大楚帝國在十幾年前就殺出嘉峪關和準格爾玩決戰,倒也不是說不能打,而是得不償失,會極大的拖累國內民生的發展。
錢糧是有限的,你用來打仗了,那麼國內發展自然也就被拖慢了。
而現在,大楚帝國的國力蒸蒸日上,工業生產力大幅度提升,工業又帶來了農具等提升,同時國內持續穩定局勢,人口逐步增長,勞動力增加,持續開發的荒地越來越多。
這些最終帶來的就是大楚帝國的國力對比統一初期,至少是翻了好幾倍。
這從大楚帝國的中央財政收入就能夠看的出來。
擊敗東擄的時候,大楚帝國的中央財政收入也就大幾千萬而已,但是後面逐年增加。
到現在已是達到了兩億楚元之巨,並且還在保持著高速增長的勢頭。
中央財政為什麼能夠增加這麼多?就是因為國內生產總值更高了,而且還是翻倍的提升所導致的。
擁有強悍國力的大楚帝國,才能夠支撐得起來二十萬大軍在前線作戰,才能夠支撐的起來第二騎兵軍這種騎兵主力部隊深入西北方向的草原作戰一年甚至更久以上的時間。
也正是因為這種底氣,大楚帝國才幹發動針對準格爾的滅國之戰,以求收復西域地區啊。
一切的底氣都是建立在實力之上的。
————
進入七月後,第二騎兵軍還在漠南蒙古西部地區繼續晃悠,不緊不慢的持續壓迫敵人的活空間,並且掩護後方的工兵和步兵等部隊裡在部分戰略要地修築要塞堡壘作為物資中轉站。
既然準格爾人不跑過來,他們自然也是不忙著打,就這麼逐步推進,然後掩護後方建立堡壘,完善後勤補給線。
於此同時,漠北方向也有兩萬多楚軍,即第六騎兵軍向西推進,這個第六騎兵軍的前身,其實就是漠北蒙古諸部聯軍。
不過現在稱之為漠北蒙古諸部已經不適合了,因為經過十幾年的同化,再加上大楚帝國的強大吸引力還有俄羅斯人的持續帶來的壓力,漠北蒙古諸部落的頭領們早已經認清楚的現實。
一個個都老老實實的接受了帝國冊封的爵位,然後攜帶一家老小在金陵城定局,還改姓易服認祖歸宗……
這些穿起了漢服,留起了長髮的人,已經看不出來是什麼蒙古貴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