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五十五章 海外大殖民(第3/4頁)
章節報錯
也不是他們不努力,而是一開始他們的技術就落後了,後續又缺乏大筆資金讓他們砸錢提升技術,只能是自己拉訂單賺錢逐步提升技術水平,這能夠勉強維持國內第五大造船廠的地位,還能勉強建造三等戰列艦其實已經很不容易了。
而昔日國內第三大造船廠李氏造船廠,因為之前重金投資機床行業,在跟進鐵肋木殼船技術上落後了一步,儘管他們已經透過吸引戰略投資者以及公司上司的方式,湊集了一批新的技術,開始了技術升級,但是這需要時間。
保守估計也得搞的大半年。
縱觀國內造船業,如今能夠建造千噸大型鐵肋木殼武裝商船,或者說是火力弱化版,載貨更多的戰艦的造船廠,只有松江海軍造船廠以及廣州造船廠還有一個之前玩命砸錢,強行搞起來的羅華造船廠。
而松江海軍造船廠以及廣州造船廠的鐵肋木殼船的產能……如今都是被海軍給承包了。
海軍如今已經是全面停止了純木質戰艦的建造工作,全面改為鐵肋木殼船,就連運輸艦都是如此……這海軍的訂單可是非常多的,光是三等戰列艦的訂單就是十幾艘,巡洋艦和護衛艦的訂單數量,加起來更是上百……
海軍那邊不僅僅要持續擴充海軍的規模,同時還需要建造一批新戰艦來替換早期服役的戰艦。
海軍早期建造並服役的戰艦質量都不怎麼樣,很多服役十幾年後已經到了服役生涯的後期,急需替換……倒不是說這些早期戰艦真的不能用了,而是服役後期的維護保養太麻煩,耗費極大……動不動就大修需要大量資金不說,而且還會嚴重的擠壓戰艦的出勤率。
戰艦也是有使用成本這麼一說的,一艘價值十萬楚元的戰艦,可不是說每天都能飄在海上執行任務的,以大楚帝國海軍的遠洋執勤頻繁的使用強度而言,基本上三年服役生涯下來,最少大半年是需要待在船臺上進行保養維護的。
這還是正常保養和服役,如果加上中後期的大修什麼的,那麼中後期的維護保養時間就更多了。
這維護保養的時間多了,執勤的時間就少了,相對而言,使用成本就提升了。
因此衡量一艘戰艦的成本時,早期的採購成本只是其中一部分,後面還有船員的人員成本,船隻維護成本。
這也是海軍經常使用全壽命成本,月、年服役成本這些概念的緣故。
把所有成本都算上去,然後你再算服役執勤一個月時間所需要的成本,這樣才能夠更好的衡量戰艦的真實使用成本。
而不是說你花個十幾二十幾萬,把戰艦買到手了,然後就不用錢了……
考慮到使用成本,大楚帝國很多早期建造的戰艦哪怕還能用,但是因為早期造船技術不咋地,中後期維護保養開銷大,耗費的時間多,在使用成本上已經不如直接建造一艘新鐵肋木殼戰艦了。
這也是為什麼海軍在鐵肋木殼戰艦出來後,下了海量訂單,甚至把松江海軍造船廠以及廣州造船廠的產能都擠爆的緣故。
因為海軍有一大票使用成本高昂的舊戰艦等著替換呢……按照海軍的計劃僅僅是需要替換的大冶級護衛艦就至少有五十幾艘!
這還是正常的替換……而海軍那邊還在持續擴充海軍規模呢。
人家海軍可是依舊沒有忘記百艘戰列艦的計劃……如今的幾十艘戰列艦他們覺得不夠,一門心思想要把戰列艦的數量擴充到百艘以上,然後再來個四五百艘巡洋艦以及護衛艦進行搭配作戰。
如此龐大的造艦計劃,不僅僅兩家官辦造船廠的產能被擠佔了,就連羅華造船廠的產能也是被擠佔了不少。
羅華造船廠可是接了總數二十幾艘的護衛艦以及巡洋艦的訂單,一月份的時候甚至接到了海軍一艘三等戰列艦的訂單。
這還是他們公司第一次涉足戰列艦的領域呢。
你要說,他們在接了這麼多海軍戰艦訂單的情況下,為什麼還能接聯合貿易聯盟的訂單,自然是因為人家貿易公司有錢,給的價格高啊……
羅華造船廠,可是一家正兒八經的民營企業,其不少股東還是武裝貿易公司呢,人家就是奔著賺錢去的。
海軍的戰艦訂單雖然多,總價高,但是說實話海軍給的價格不算高……要是價格太高的話,人家海軍寧願等產能上來了再搞。
也是因為如此,羅華造船廠的提肋木殼船的產能並沒有完全給海軍留著,而是給那些財大氣粗的武裝貿易公司留著……
賺錢嘛,不寒磣。
誰給的錢的多,他們就給誰造船,管你是海軍還是武裝貿易公司又或者是其他什麼航運公司。
畢竟他們當初可是真金白金砸下去了二三十萬楚元,這才搞定了提肋木殼船的技術問題,後續擴充產能又修建了好多個幹船塢,招募了一大批工人以及技術工程師等等,這些都是要錢的。
這麼多錢投下去了,可不就得趁著兩家官辦造船廠因為承擔海軍戰艦這些政治任務,沒有產能面向市場,而其他造船廠還沒有形成產能的時候狠狠的撈一筆嘛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