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四十九章 李氏制鐵的野望(第3/4頁)
章節報錯
膽子這麼肥的他被逮捕後,羅志學親筆批示,賞了他一個滿門抄斬的皇恩!
不提這些腐敗分子的倒黴下場,且說陷入了破產重組當中的蕪湖機床公司,該公司已經資不抵債,技術落後,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幾乎沒有。
這種情況下,工業部甚至都懶得花錢去救它……同樣的資金,投給三兒子通州機床公司或者四兒子遼陽機床公司都是極好的,沒必要扔進蕪湖機床公司這個爛泥潭了。
於是乎,最後定下了策略:拆散出售,所得填補財務銀行自的債務……蕪湖機床公司還有八十多萬楚元的貸款要還呢。
並且嚴重的資不抵債,按照常規統計,該公司的資產可沒有八十多萬楚元!
人家財務銀行安廬省分行的總辦已經放出話來了,這破公司本來三年前就不該發放貸款的,但是以前是你們哭著喊著,各種擔保讓我們放款……如今公司完蛋了,這錢要是換不上,那麼就別怪我們不客氣,直接去找各擔保企業了。
財務銀行人家和你工業部的企業可不是一個系統,財務銀行嫡屬於財務部,屬於財務部直接管理銀行,而眾多工業企業則是屬於工業部。
兩家不是一個系統,而且大多情況下都是工業部的企業求著財務銀行,所以財務銀行根本就不給工業部的人面子。
這錢要是還不上……他們就直接去找那些提供擔保的企業,比如說淮南礦務公司,到時候捅出大窟窿來可別怪我們。
八十多萬楚元的款子,這可不是小數目,哪怕工業部大老來說清都不管用,這錢必須還!
所幸蕪湖機床公司發展的夠早,規模也足夠大,不少分廠還是很有價值的,一些早期獲得的專利授權也是比較有價值的,此外一些研究人員也算是有價值的。
為了還債,補上這個大窟窿,工業部高層經過討論後決定早死早超生:直接對蕪湖機械公司進行拆分出售!
並歡迎國內各界人士踴躍的參與!
這一訊息,讓不少人就是打起了自己的算盤。
既有漢天機械公司這個老競爭對手,也有通州機床公司以及遼陽機床公司這些行業後進。
此外還有一些跨行業的公司,比如淮南礦務公司就對蕪湖機床公司的一個冶煉分廠很敢興趣。
而除了這一票工業部所屬的大型企業,內部人士外,也不乏民間資本。
蕪湖機床公司雖然資不抵債,技術也落後了,但是到底是大型的官辦企業,底子還是非常雄厚的,尤其是其中的一些技術人才,就很讓民間企業流口水。
佛山李氏制鐵公司就是其中一員,而且他們的胃口很大,想要把蕪湖機床公司所屬的核心資產,也就是以往的工業機床產業直接囊中,藉此進軍機床產業!
佛山李氏,這個在前明時期撐死了只能算是佛山十幾家制鐵家族之一的小家族,在進入大楚帝國時代以來就一發不可收拾,好幾次都是抓住了基於迅速騰飛。
在楚軍剛拿下佛山地區的時候,為了維持在兩廣地區乃至雲貴地區的後續作戰,同時大楚帝國工業部下屬武器公司的產量也有限,更因為當時工業部的主要工廠都集中在長江流域。
為了解燃眉之急,工業部一邊在珠三角地區,也就是廣州以及周邊地區建設各型別的工廠,一邊收攏佛山地區的制鐵行業,向他們下了大批的武器訂單。
主要是各種冷兵器,盔甲等訂單。
這個過程裡,一大堆當地的制鐵家族過於貪心,也缺乏對大楚帝國的敬畏,採取了以次充好等情況,最終被抄家……
而李氏家族卻是本本分分,或者說沒膽子搞以次充好的事情,而這也迎來了大批的武器訂單。
靠著軍方的武器訂單,李氏家族迎來了第一波發展高峰,從軍方手裡賺了大筆錢。
後來隨著工業部在廣州地區的各工廠陸續建成,武器訂單減少後,李氏制鐵公司又開始主動轉型,或者說迴歸老本行:炊具以及農具等鐵製品。
這又被他們抓住了一波重要的機遇,當時的大楚帝國正在展開農業發展計劃,對鐵製農具行業進行了比較大的扶持和補貼,再加上李氏家族還積極聯絡各大海上武裝貿易公司,擴大出口份額。
這又讓他們獲得了第二次的發展機遇!
這個過程裡,他們徹底把武器的生產業務打包轉讓給了兩廣武器公司,也是大楚帝國在南方地區裡的唯一一家綜合性的武器公司。
大楚帝國在統一後,對眾多國防工廠進行了整合管理,以地理、行業為主要劃分,先後設立了漢天武器公司、江南武器公司、陝甘武器公司、河北武器公司、東北武器公司、兩廣武器公司一共六家大型的綜合武器公司,此外還有軍民兩用的部分大型企業,比如松江海軍造船廠、廣州造船廠、青島海軍造船廠、大冶重型機械公司、鎮江重型機械公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