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四十五章 火車初試探(第3/4頁)
章節報錯
再有就是連理論研究都還沒搞明白的電磁領域的相關研究,內燃機領域的研究。
此外還有帝國持續十幾年都投入重金扶持的一系列農畜牧業裡的研究!
農畜牧業在後世人看來,興許不夠高大上,遠遠沒有蒸汽機,火車,輪船的,電磁等工業領域裡的研究那麼吸引人注目。
但實際上,在目前大楚帝國的一系列科研資金撥給裡,農畜牧業所獲得的研究資金,遠超工業專案所獲得的研究資金!
只不過農畜牧業的各項研究比較分散,專案太多,每個專案也不算太大,這才導致看起來不成規模。
但是算總額的話,農畜牧業,也就是第一產業的相關研究資金,是要超過第二產業的!
農畜業裡的各種研究非常多,有些是後世人比較熟悉的,比如說雜交水稻的研究,大楚帝國在廣西、海南以及廣東一共設立了三所專業的雜交水稻研究基地,專門研究培育高產水稻。
而水稻,只是大楚帝國了一系列龐大農畜牧業研究的一部分而已,只能說規模比較大一些,名義也大一些。
但實際上,獲得更多資金,也獲得更多人力物力支援的小麥研究,因為小麥才是當代大楚帝國的主糧,哪怕是南方地區裡,很多地方都會種植冬小麥。
因此小麥的相關研究就非常重要了,透過選種育種,透過觀察各品種對各地方的適應能力等等,為此,小麥研究所在全國範圍內,光是專業的試驗基地就建立了五所,比水稻基地還多了兩所。
除了雜交水稻、優良小麥研究外,其實大楚帝國還有不少非常重要,關乎國計民生的農業領域的研究,比如其他幾種可以充當主糧的糧食的研究。
即番薯、玉米、土豆這三種農作物,這三種農作物有好幾個共同點,那就是都屬於外來農作物,都對土地要求不高,而且都能充當主要輔糧,甚至特定情況下也能充當主糧。
之前這些農作物在華夏大地上已經有了少量種植的記載,但是並沒有形成規模化,最重要的是這些外來農作物受到氣候環境等影響,其產量並不算高。
冷門常識,這些外來農作物剛進入華夏地區的時候,其實產量都不咋地,要等到經過長時間的繁殖選種後,才出現產量比較高的農作物,這也是為什麼番薯在明朝就進入華夏地區,但是在清朝才開始大規模推廣種植的緣故。
當然了,這也和官府重視與否,有沒有進行了選種和推廣等因素有關。
大楚帝國顯然是重視農作物的選種以及對優良農作物的推廣研究的,因此農林部下屬就有專門的研究機構,對各種農作物,包括這些外來農作物進行培育選種等研究,以得出更加優良的農作物。
雜交水稻專案,也是一系列農作物研究裡的一部分。
除了糧食外,還有各種蔬菜,水果,工業原料等各種亂七八糟的經濟作物、畜牧業等研究。
經濟作物裡,比較典型的就是生絲產業裡的桑樹、棉花、大豆、桐油,橡膠樹等等經濟農作物,其中以棉花為甚。
大楚帝國可是有專門的棉花研究機構,專門培育優秀棉種。
棉花這東西,對於大楚帝國而言可比什麼生絲,羊毛之類的重要多了,棉紡才是支撐起來大楚帝國紡織業偌大江山,繼而帶動大楚帝國工業化迅速展開的拳頭利器。
相對比之下,絲紡業以及毛紡業要差了一些。
如此情況下,大楚帝國上下都非常重視棉花的選種以及種植問題,不僅僅選擇本土棉花進行培育,也透過各種途徑獲得海外地區的棉花進行研究,尤其是大名鼎鼎的埃及棉更是重點研究物件。
埃及棉可是一種非常優秀的棉種,它的纖維不僅僅長,而且還強度非常好,非常適合進行機械化大量生產,大楚帝國大量進口的棉花,大部分都是進口這種棉花,主要進口地區也不是埃及,而是印度……
這種棉花雖然稱之為埃及棉,但實際上原產於印度,並且在當代的印度裡也廣泛種植,只是被阿拉伯人帶到埃及後種植,然後在歐洲世界裡出了大名,進而被稱之為埃及棉。
但是實際上,如今的印度半島地區裡,就很多地方種植這種長絨棉,以前他們生產的棉花普遍用來自用,手工織布後自用或出口,但是如今很多種植棉花的印度半島地區的地主權貴們,開始選擇把棉花直接賣給大楚帝國的商人了。
不是因為價格更高,甚至價格比以往還要更低一些……
而是因為印度半島地區裡的手工棉紡業已經快要徹底完蛋了……目前也就只有一些印度短絨棉手工紡織的廉價土布還有一些市場,而採用長絨棉紡織的中高階布匹,早就被大楚帝國的機制布打的落花流水了。
如此情況下,大量印度地區產出的埃及長絨棉,除了賣給大楚帝國商人外也別無選擇!
埃及長絨棉,也是目前大楚帝國裡的第一大進口物資,每年都大批次進口。
而國內也是想要解決棉花自給問題,因此研究並推廣優良的長絨棉也就成為了理所當然。
除了一系列的經濟農作物外,大楚帝國的農畜牧業裡的另外一大分類研究就是畜牧業,也就是優良牛馬羊騾驢,雞鴨豬等各種牲口的培育選種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