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四十二章 蒸汽時代的浪潮(第2/4頁)
章節報錯
其中的大部分中、大型騾機廠,其實也是由原先的水動力紡紗廠改進而來的,純粹新建的倒是不多。
但是,騾機廠還在極為快速的速度增加著,恐怕不用幾年,騾機廠的規模就能夠突破道一千家。
這可是極為恐怖的資料。
而除了騾機廠外,還有相配套的織布廠、印染廠,畢竟騾機廠生產的棉紗,而棉紗要變成布匹,還需要經過織布的流程,這個時候布匹也只是純白布而已。
要進入市場的話,還需要進行染色,還有一些布匹也會染上一些花紋,以滿足市場上的不同需求。
各種棉紡工廠,包括紡紗廠、織布廠、印染廠以及數量不多的成衣廠(主要生產特殊行業的制服,如工衣、軍裝等以及各類帳篷等等),這些全部加起來,甭管是先進的還是落後的,整體來說,超過五十人規模的棉紡工廠,數以千計。
至於五十人規模以下的棉紡工廠或者說家庭作坊……更是難以統計,因為很多還是以家庭作坊的模式,依舊使用手工新式紡紗機、織布機而存在的。
這就是為什麼大楚帝國的棉布能夠大規模出口,並強勢搶佔海外市場,甚至引起當地土著抵抗的緣故。
這產量太尼瑪恐怖了,而且成本還極為便宜。
兩者綜合起來,對於那些還停留在原始手工紡織的土著國家紡織行業而言,那就是跨緯度的打擊,正常的市場競爭根本就競爭不過大楚帝國的布匹。
這也是為什麼一大票土著國家不約而同的選擇了用行政手段禁制大楚帝國的布匹進入,以保護他們那脆弱的手工紡織業的緣故。
而這又引起了和大楚帝國的戰爭。
當初的南洋一系列戰爭以及現在大楚帝國在印度上和當地土著的眾多衝突,相當一部分原因就是這麼來的。
這也是為什麼大楚帝國一直高喊‘自由貿易’的緣故。
因為大楚帝國的自由貿易,其實是單方面的自由貿易,其他國家真順著大楚帝國搞自由貿易,那麼雙方的貿易基本都是逆差,大量財富以及資源會被大楚帝國用各種廉價的工業製品收割。
在大楚帝國紡織行業大發展的浪潮裡,蘇秦紡織公司一直都是翹楚,他們在全國範圍內,擁有三十多家綜合的紡織工廠。
這些紡織工廠都是紡紗、織布、印染一體的綜合工廠。
這些工廠遍佈全國的每一片重要區域,哪怕是在陝西長安,都有著蘇秦紡織公司的分公司,在當地開設有一堆的工廠,不過當地的工廠除了搞棉紡外,主要搞的還是毛紡。
陝甘地區有大量的羊毛資源,而長安作為帝國在西北地區的政治以及經濟重鎮,也有算比較好的工業基礎以及配套,所以蘇秦紡織公司在這裡也設立了分公司,主打毛紡,附帶棉紡。
擁有眾多工廠的蘇秦紡織公司,在國內紡棉紡產業裡,市場份額能夠佔到百分之十左右。
可千萬別覺得這個資料少!
實際上這已經非常誇張了,要知道紡織行業其實是很分散的,因為棉紡行業的進入門檻也不算高,因此國內的紡織企業或者說紡織家庭作坊是多如牛毛。
而運輸成本的高昂,也導致了大企業的產品想要進入距離遠一些的市場也比較困難,尤其是水運不通的地方,一些大企業所生產的毛利率不高的產品,往往很難進入。
因為加上運費後,在成本上競爭不過當地小工廠的產品。
當然,進入門檻高、技術難度高,附加值高的產品不在此列。
如此情況下,蘇秦紡織公司還能夠搶佔百分之十左右的國內市場,已經頗為不易,能夠做到這一點,還是因為他們幾乎在全國每一個省份裡都會設立工廠,採取就地生產、就地銷售的策略。
如果只是在蘇州,乃至在江南地區生產布匹,也不可能把蘇秦布買遍全國,運費就頂不住。
不過哪怕蘇秦紡織公司已經在全國佈局,但是事業中心依舊還在江南。
這裡不僅僅是他們的起家之地,更是因為江南地區是大楚帝國里人口大省、經濟重省。
整個泛江南地區,幾乎佔據了帝國半數經濟產值。
得江南者得天下,這可不是一句空話。
但是在江南地區裡的各行業競爭也是最為激烈的,棉紡行業也不例外。
如此情況下,蘇秦紡織公司從來都不敢放鬆對技術研發的投入,更是時刻關注著各種新技術的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