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遍來說,遠洋航行的船隻都是採用U型船,而且還是下寬上窄的U型,不管是戰艦還是武裝商船都是如此,嗯,也就是大楚帝國海軍艦政部改進後的蓋倫船型。

題外話,就是因為這種船型,才導致大楚帝國滿世界搜刮天然帶彎度的造船木料,以充當船肋。

如果是早期傳統的V型結構,可用不著這麼麻煩的天然彎曲的船肋。

這種U型船的優點非常突出,那就是穩定性非常好,適合部署大量火炮進行海上炮戰,同時裝貨量也可以做的非常大,適合作為貨運船隻。

這也是滿世界的海軍或貿易公司用的船,都是清一色蓋倫船型的緣故,同樣也是大楚帝國根據蓋倫船型改進出了更為優秀的船型的緣故。

然而鎮江第一造船公司裡引起轟動的新船型,卻是採用的V型飛箭式船首船型,並且和海軍或郵遞司裡的飛剪船誇張的長寬比不一樣,第一造船公司的新船長寬比只有五比一左右。

當然了,這個五比一的長寬比對於當代的船隻而言,也算是比較大的長寬比。

比如戰列艦的長寬比,往往只有三點幾,只有巡洋艦和護衛艦的長寬比能夠達到四比一。

而蓋倫改進型的商船,其長寬也差不多是這個資料。

第一造船公司的新船隻,擁有五比一的長寬比,自然也就擁有更高的航速。

除了採用V形飛剪船首、較大長寬比外,這艘船隻還採用了三桅杆軟縱帆的帆裝……軟縱帆在小型船隻裡很常見,但是在大型船隻裡卻是非常少見,而第一造船公司造出來的這艘新船可不小,滿載排水量可以達到五百多噸呢。

V型飛箭式船首、五比一的長寬比、再加上多桅杆軟縱帆……這些結組合以前都沒有人想到過,或者想到了但是沒人真正去搞。

而第一造船公司把這些特點組合到一起後,就搞出來了一艘非常特殊的船隻:長林號。

一艘由金陵航運公司訂購,準備用於本土近海航線的快速客運。

金陵航運公司當時進行設計招標的時候,提出來了彼此矛盾的效能要求,他們要求船隻需要具備良好的逆風航行能力,以便一年四季都可以方便在各地通航;需要具備對近海複雜海況的良好適應能力;需要保持高航速,平均航速不能低於八節;

然後還要能帶一些貨物,畢竟船隻除了載客外,也需要運貨的的。

然後,運營成本還不能太高,要儘可能的減少操作人員!

這一系列複雜的設計要求結合在一起,直接就把一大票傳統中式船型以及如今大行其道的蓋倫船型給踢出去了……理由很簡單,航速達不到要求。

最後鎮江第一造船公司的設計師們,腦袋一拍,直接開始效仿海軍的快速通訊艦……當然了,直接用是不行,這些通訊艦都是除了速度要啥沒啥的貨色,除了海軍和郵遞司外,沒有任何一家航運公司或貿易公司對它們有興趣!

他們把快速通訊艦的超大長寬比降低了下來,然後發現穩定性也就能接受了,載貨量雖然比不上蓋倫船型,但是也有了。

帆裝上,他們卻沒有沿用海軍的那種軟橫帆……因為人家金陵航運公司明確要求要降低運營費用,所以耗費太多人手的軟橫帆就不行了。

一開始第一造船公司嘗試的是傳統的中式硬橫帆……結果自然是不靠譜的。

其實純硬橫帆也有特點和好處,在後世更是主流,但這玩意卻是需要良好的材料技術作為支撐的,比如說硬帆最好用尼龍……桅杆要用中空高效能鋼管。

大楚帝國目前的技術嘛,遠遠不到家,所以勉強用硬橫帆不靠譜,所以他們只能使用軟帆。

最後試來試去,他們綜合了很多小型船隻上使用的軟縱帆以及傳統硬橫帆,採用中桅與上桅上再懸橫帆,又在頂桅上懸掛斜桁三角帆,成功的把西式軟帆和中式硬帆的結合到一起,搞出來了一種新式的縱帆帆裝,他們稱之為‘上緣斜桁帆裝’。

成功的解決了帆裝問題後,把諸多設計組合到一起,就出現了這種新式船型。

最後這種設計打動了金陵航運公司,其實這也是唯一一種達到了金陵航運公司設計要求的船型設計,金陵航運公司也沒得選……

最終下單建造一艘……只是一艘,人家金陵航運公司也得考慮風險,哪怕紙面設計再好看,也得先搞出來一艘試試看,萬一不行就及時止損,然後再找其他的辦法。

然後‘長林號’就被造出來了,而在經過了第一次出海試航後就是直接遭到了巨大的震動!

第一次試航裡,長林號表現出來了極有優秀的效能,航速極快,逆風航行能力也非常出色,並且飛剪船首在高海況下也擁有出色的航行穩定性,避免隨便有點海浪就湧上甲板的情況。

然後穩定性雖然不如蓋倫船,但是也不算太差,部署火炮是不行的,但是隻是人員乘坐的話問題不大。

同時,這種船所需要的水手很少,航行成本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