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二十四章 鋼鐵大突破(第3/4頁)
章節報錯
這船之所以能出現,直接原因就是因為當時的滿清王朝嚴重缺乏船肋木材!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老子就是要當皇帝】 【】
自己沒有,又進口不到,怎麼辦?難道要死磕,自己種一大片造船木材,等幾十年後再造船?這自然是不可能的,既然船肋木材沒有,那就用鐵肋唄。
此路不通就繞路!
而對於當代的大楚帝國而言,也面臨著同樣的為,沒有建造西方船型傳統的華夏大地,根本就找不到這麼多適合的船肋木材,前些年還能靠著全國到處搜刮,派人去各種深山老林裡尋找並砍伐,但是隨著時間的過去,依舊出現了不夠用的情況。
但是戰艦以及眾多商船的建造不能拖啊,所以大楚帝國方面都是採用一些取巧的辦法。
比如橡木沒有,柚木不夠,那就使用松木、杉木這些不咋地的木材。
沒有自然晾乾的大量木材,那麼就採用人工烘乾的方式進行快速烘乾,以縮短烘乾過程。
沒有天然船肋,那就對已經初步成型的樹木進行強力的人工干預,以求在短短几年裡就讓樹木形成一定的彎曲角度。
不過這些解決辦法都帶有一些後遺症,並且這些後遺症就導致了大楚帝國這些年建造的船隻,尤其是對材料要求非常高的戰艦或多或少都有一些毛病。
比如最早的一批大冶級護衛艦,使用了五六年後基本都退役了……因為當初造的時候使用的是晾乾不夠充分的木材,船肋也是不咋地,導致使用壽命不足,使用五六年後就千瘡百孔了,最後只能退役。
不管怎麼說,木材實際上都已經限制了大楚帝國大規模建造船隻,尤其是建造戰艦的規模。
這也是艦政部方面把主義打到剛忒上來的主要原因。
鐵這東西,以大楚帝國目前的鋼鐵產業而言,不敢說要多少有多少,但是也絕對夠海軍用的,尤其是大冶攪拌法開始大規模應用後,大量熟鐵被生產出來,也意味著熟鐵價格的大幅度下降,成本能夠得以控制……此外畢竟海軍造艦也只打算部分使用鋼鐵,主要是用於承重結構,不可能說全部使用鋼鐵的。
至於後續的加工,尤其是大型熟鐵部件的加工很麻煩,但也可以透過增加大型裝置,建立新工廠來解決。
但是工廠嘛,這東西對於大楚帝國而言很簡單。
只要捨得砸錢,工業部分分鐘能夠建幾個專門生產這些大型零部件的工廠出來,畢竟裝置和技術都是現成的,唯一需要的就是砸錢。
而大楚帝國,不差錢!
所以經過討論後,羅志學面對海軍的專項經費申請也沒有拒絕,還是批准了,不過數量不多,只有三十萬楚元,讓他們打造一艘大量採用熟鐵的試驗艦出來。
當然,這三十萬楚元並不全都是造試驗艦所用的經費,因為試驗艦又不是什麼大噸位的主力艦,就是先搞個幾百噸的小船試驗一二,造船費用也不會給高。
更多的錢,其實是用來進行前期技術研發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老子就是要當皇帝】 【】
海軍拿到錢後,就會向國內的相關廠家簽訂相關的研發合同,這樣廠家才有資金用於技術研發以及裝置更新等等。
雖然承擔研發建造任務都是工業部直屬企業,但是一家人也得明算賬,海軍想要搞鐵肋木殼船也得給錢不是……
而海軍這邊啟動了鐵肋木殼船的研發專案後,海軍準備再接再厲,趁著天子對熟鐵有興趣,又匆匆上報了一個新專案:熟鐵火炮計劃。
海軍想要以熟鐵為原料,然後採用和青銅火炮一樣的加工鑄造方式進行製造呢。
大楚帝國裡的火炮,有鐵鑄火炮以及青銅火炮,而兩者的生產工藝完全不一樣。
鐵鑄火炮還是採取了比較原始的鑄造方式,也就是直接用含碳量比較高的鐵水澆築成型,也就是很多人說的生鐵,而這種含碳量比較高的生鐵直接澆築出來的炮管。
這種生鐵炮管後續根本無法進行精加工……因為生鐵材料的含碳量太高硬度非常高,而且這年頭的生鐵質量也不咋地,也比較脆。
所以想要對生鐵鑄造的火炮進行進行後續精加工非常的困難。
目前主流,包括大楚帝國在內的鐵鑄造火炮方式,都是採用模具一次性澆築成型的。
這也是大楚帝國陸軍很排斥生鐵火炮,就連海軍對這玩意也很反感……
因為無法進行精加工,炮管的強度以及光滑程度都難以保障,為了確保炮管強度避免炸膛又只能把炮管制造的非常厚實,如此也就極大的加大了重量,具體可以參考清王朝後期鑄造的各種鐵炮,就是屬於非常典型的大炮小彈……
而青銅火炮因為銅比較軟的緣故,可以澆築成實心炮管,甚至還能動用大型水力鍛打機對實心炮管進行進一步的鍛打加工。
最後用大型水力鏜床,對實心的青銅炮管進行鑽孔,最終造出來一根炮管。
看似後者比前者要更加複雜,加工工序多了不少,難度似乎非常大,但實際上對於大量採用水動力機械裝置的大楚帝國而言,青銅火炮的生產加工還要更加方便快捷……而且生產速度更快。
大楚帝國在統一戰爭早期就開始大規模採用這一方式進行生產青銅火炮了。
青銅火炮在前裝火炮時代這一時期裡,除了貴沒啥缺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