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洋以及印度洋海域,英格蘭、葡萄牙、荷蘭、丹麥這四個國家的東印度公司,他們的武裝商船看到獵物後,覺得有機可乘把旗幟一換,立馬就變身海盜了……

當然,大楚帝國的貿易公司也沒少幹這種事,南洋貿易公司更是其中的翹楚!

這種情況本身就是大航海時代的常態,出海不是搶人就是被人搶……

這也是大楚帝國海軍強力打擊南洋海域的海盜,派出海軍戰艦進行固定巡航,維持固定航線安全的緣故。

就是因為海盜活動太猖獗的話,會導致海外貿易規模縮小,進而印象大楚帝國的海外貿易規模。

大楚帝國要的並不是航線上的利瀾,也不在乎搶劫幾艘商船的利瀾,大楚帝國要的是市場以及原料。

因此,大楚帝國和其他國家不一樣,大楚帝國總是儘可能的維持海上安全,為此不惜派出大量戰艦維持南洋海域的海上治安,打擊海盜。

而大量的護衛艦,就是大楚帝國海軍用來維持海上治安的關鍵性力量。

因為數量足夠多,如此才能夠在多條航線上進行定期巡邏,威懾那些海盜,以及潛在的海盜們收起自己的小心思。

因為一艘巡洋艦率領兩三艘護衛艦組成的巡邏艦隊,足以給任何一艘海盜船隻或者武裝商船極大的壓力,迫使他們不敢輕舉妄動。

這也是大楚帝國為什麼建造這麼多看似在艦隊決戰裡,沒啥用處的護衛艦的緣故,主要還是為了用來護航,維持海上治安。

至於和敵國海軍的主力艦隊進行作戰……那是戰列艦的任務,就算是hi巡洋艦也得靠邊站!

護衛艦這種小身板衝上去和敵人的戰列艦玩對轟,就是一輪炮沉的玩意!

而基於這些現實,同樣也是大楚帝國海軍乾脆把護衛艦上的少量130毫米艦炮取消的緣故……早期裝備130毫米艦炮,那是因為還打算用這些護衛艦和鄭芝龍艦隊以及東擄艦隊乃至荷蘭人的艦隊進行作戰。

等到後期戰列艦以及大批巡洋艦服役後,護衛艦就不需要承擔主力作戰任務了,所以乾脆把這些130毫米艦炮給撤換,以115毫米艦炮代替。

反正打海盜,武裝商船什麼的,用115毫米的艦炮已經很充分了。

第一艦隊裡的大批主力艦,算是集中了大楚帝國海軍的絕大部分力量,饒是如此,大楚帝國海軍也不放心,所以又徵召來大批的武裝商船充當輔助。

這些都是為了掩護登陸艦隊作戰,一口氣擊敗柔佛王國進而直接控制馬六甲海峽,也是為了攔截後續可能的荷蘭人的反撲,全面封鎖馬六甲海峽,威懾南洋其他各國土著的海上力量。

嗯,順便也是藉著這一次行動,來一場大規模的遠洋作戰實彈訓練。

畢竟平時裡搞這種大規模的遠洋訓練是非常花錢的,如今藉著打仗的名頭,軍費開支有內閣方面承擔,海軍自然是想要趁機搞一些平時不捨的搞的遠洋訓練科目。

而大楚帝國方面組織如此龐大的艦隊行動,訊息自然是不可能瞞住的!

畢竟南洋海域裡又不是大楚帝國一家的內海,還有大量各國船隻航行,尤其是廣州作為大楚帝國的主要對外通商港口,有著大量的外國船隻進出。

其中自然少不了荷蘭東印度公司的商船!

他們發現了大楚帝國集結了大批船隻出海南下的時候,也是大為心驚,可惜的是這年頭也沒什麼無線電報。

這些海上的荷蘭船隻哪怕發現了大楚帝國海軍的異動,也無法及時的把訊息通報給巴達維亞方面。

而等這些荷蘭人的船隻返回巴達維亞,把訊息通報給荷蘭東印度公司殖民當局的時候,估計大楚帝國海軍的登陸艦隊也已經殺到了馬來半島開始登陸了。

訊息傳遞的延遲,給大楚帝國的遠征艦隊固然帶來了諸多麻煩,但是也帶來了不少的好處,至少不用擔心敵人會提前有所準備……

承順十五年三月份,大楚帝國海軍第一艦隊的主力艦隊抵達金蘭灣軍事基地,並進行了休整以及補充,也匯合了金蘭灣基地裡已經準備妥當的海軍第三陸戰團。

第三陸戰團加入艦隊後,第一艦隊在承順十五年三月十八日從金蘭灣起航繼續南下。

在第一艦隊在金蘭灣休整的時候,聯合運輸艦隊,即由各個貿易公司的武裝商船以及部分海軍戰艦護航船隻所組成的聯合運輸艦隊,則是直接越過了金蘭灣前往了北甲地區,並在北年港靠岸。

第十四師的一萬多名將士以及大量的武器裝備、彈藥糧草以及其他作戰物資開始解除安裝。

這一次,聯合運輸艦隊不僅僅帶來了第十四師的人員、牲口以及武器裝備,還帶來了足夠三四萬人維持半年以上的作戰所需各類物資。

從武器裝備,帳篷被服,藥物甚至連建築材料等等,通通都帶上了。

這些物資的抵達,足夠讓第五師以及第十四師半年所需!

之所以帶這麼多,是因為這年頭海上航行的速度太慢,從廣州到南洋一個往返,動不動就要好幾個月以上的。

這不運多一點,那麼前線一旦物資短缺,在當地又徵集不到相應物資的話,那麼麻煩可就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