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章 超乎想象的吞武裡戰役(第2/3頁)
章節報錯
“這一次遠征暹羅,看來是比我預估的還要簡單一些啊!”
聶紅雲透過一次攻城戰基本上也算是把地面的情況摸清楚了。
雖然對面的暹羅軍也用槍炮,而且數量不少,但是使用的都是火繩槍,火炮數量也不多。
而且這些暹羅軍隊缺乏騎兵,登陸幾天後,他們甚至都沒有遇到哪怕一次規模數百人以上的暹羅騎兵。
別說暹羅了,就算是緬甸那邊和楚軍之前交戰的時候,也沒什麼騎兵,倒是有象兵,不過象兵這玩意也就看起來似乎很威武嚇人,實際上機動能力不咋地,很難和騎兵一樣迅速機動,不斷的牽制敵軍陣列進而製造機會。
象兵,某種程度上來說更像是重步兵,這和騎兵的戰術定位是截然不同的。
但是楚軍的槍炮犀利,火力非常強悍,區區象兵在火炮面前也就是活靶子!
緬甸的象兵在和楚軍的交戰裡,基本沒能發揮出來什麼實際性的作用。
而大城王國這邊,大規模的象兵暫時還沒看到,但是楚軍也不怕。
以聶紅雲看來,大城王國的武器裝備水平,大概也就是谷內統一戰爭時期明新標軍的水準,連東擄人都不如。
火繩槍,少量火炮再加上大量的冷兵器步兵。
根本不是自家第十三師的對手!
不說兵員素質這些東西,只說裝備都差了自家一大截。
如今的楚軍已經完成了全面的換裝改革,不管是甲等師還是乙等師,都是全部換裝燧發槍,編制上也採取統一的三團制。
不過為了控制軍費以及適應不同的環節,也分很多種。
騎兵和炮兵這些技術性兵種不說,只說步兵師。
步兵師裡有甲等師,目前依舊是二十七個,不過這二十七個甲等師裡,並不是所有甲等師都是齊裝滿員的戰備師,目前只有二十個師是屬於齊裝滿員,隨時可以作戰的戰備狀態,大部分都是部署在邊疆,還有少數部署在國內各戰略要地,這些甲等師的兵力基本都在一萬五千人以上。
還有十七個師雖然也是甲等師,但並不是戰備狀態,武器滿編,但是人員不滿員,不過情況比乙等師要好很多,也是屬於隨時能拉出去作戰,但是戰鬥力差一些的那種,兵力大概在一萬兩千人左右。
番茄
乙等師,則是屬於典型的地方守備部隊,為了控制軍費,幾乎不要求機動能力,火炮以及騎兵、後勤等技術兵種縮小規模,並且只保留骨幹兵員,兵力平均在七千人左右。
因為兵力只有七千人左右,因此乙等師就連步兵部隊也是缺編的,雖然名義上有三個步兵團,每個步兵團也有三個步兵營,每個步兵營也有六個步兵哨,每個哨也有三個步兵隊。
但是都缺斤少兩,人員不足的那種,大部分只是維持了基本的框架,頂多就是搞一個滿編,戰鬥力比較強的步兵哨出來。
透過戰備、常備、守備三種狀態,大楚帝國陸軍成功的在保有大量師級編制的情況下,成功的對兵員進行了壓縮,也對軍費進行了控制。
但是人員進行控制的時候,大楚帝國陸軍方面對武器裝備的裝備以及儲備卻是沒有停下步伐。
燧發槍更是做到了全面換裝,並且開始把早些年服役的燧發槍替換下來封存,最為戰備物資。
而具體到派遣到海外作戰的第十三師,自然是大楚帝國裡戰備部隊。
屬於齊裝滿員的那種,只不過武器裝備上和部署在其他地方,尤其是北方的部隊不太一樣。
主要是火炮上,主要以部署輕量化的火炮為主,不管是團屬兩斤半野戰炮還是師屬五斤、九斤野戰炮,都是屬於專門的輕量化火炮,炮管比較短,重量要更輕一些。
這樣的第十三師,根本不是暹羅軍這種還停留在十七世紀早期甚至十六時期的軍隊所能抵抗的。
這一點,在阿瑜陀耶城以南二十公里,湄南河河西吞武裡的一場大戰裡,更是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為了把楚軍擋在阿瑜陀耶城外頭,暹羅軍緊急抽調了附近所有能夠抽調的兵力,彙集了足足三多萬兵力迎戰。
他們之中還有六千多人的火繩槍手,此外還有十多門從荷蘭人、葡萄牙人等西方殖民者手中購入的西式火炮。
還有兩百多頭的戰象,也有一些矮小的馬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