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騎兵團下設四個騎兵哨以及若干輔助部隊。

每個胸甲騎兵哨轄有一百七十二名騎兵,輕騎兵哨則是轄有兩百三十二名騎兵,這個兵力人數是根據陣型所安排的。

因此騎兵部隊裡的騎兵哨,規模都比步兵哨大,其哨長的軍銜往往也是校官,而不是尉官,同時騎兵部隊也不設立騎兵營編制。

哪怕之前乙等師裡的騎兵營,也按照新式標誌升級為騎兵團,只不過都是嚴重缺編,實際騎兵數量只有兩三百騎規模而已,也就一個半騎兵哨的實際兵力。

這一點和步兵,輜重部隊的區別是非常大的。

一個滿編的輕騎兵團,轄有騎兵九百二十八名,同時還有團屬騎炮兵哨,轄有四門六十五毫米騎兵炮、團屬輜重哨兩百餘人,總兵力可以達到一千兩百多人。

但是你別看只有一千兩百多人,但是因為騎兵部隊的特殊性,其耗費遠遠超過一個步兵團的耗費,而且戰鬥力也是相當強悍。

楚軍裡的騎兵招募以及訓練,已經進入了全新的時代,通常會招募會騎馬的新兵進行嚴格的訓練,並且訓練時間遠遠比步兵要長,新兵訓練時間就達到了半年以上,而安排到部隊去服役後,往往還需要經過半年甚至更久的長期訓練。

因此楚軍裡的騎兵部隊,其服役時間也要比步兵、輜重兵以及普通炮兵要更長,騎兵培養過於困難,軍方肯定不願意好不容易訓練出來了,然後就到服役期限了。

當然了,服役年限長也不會隨便改,而是透過晉升士官的方式來延長服役年限。

這一點,和其他技術性兵種是一樣的,比如炮兵,普通炮兵還無所謂,但是技術嫻熟的炮長基本都會授予士官軍銜,以延長服役時間。

這也是楚軍裡在士兵和軍官之間,設立士官軍銜的主要目的,除了充當士兵和軍官之間的橋樑,實際性指揮基層士兵外,也是為了挽留技術人才。

如此也導致了大楚帝國裡的內部構架,是以軍官為骨幹,士官為枝幹,士兵為葉子的體系。

而騎兵部隊,尤其是主力騎兵部隊裡,因為很多都是經驗豐富的老騎兵,因此士官的比例也會比較大,第二十三騎兵團就是這樣,整個騎兵團裡,士兵和士官的比例達到了三比一左右。

當然了,有了士官軍銜並不意味著這個騎兵就擔任指揮性職務,只是給予相應的軍銜以及待遇而已。

騎兵部隊裡,不僅僅士兵們的軍銜普遍偏高,軍官們的軍銜也高。

團長基本是上校,副團長就是中校。

哨長以少校為準,偶爾還能看見中校。

副哨長、隊長往往就是上尉就是了。

副隊長或什長,基本就是中尉或少尉了。

而在步兵或輜重部隊裡,什長這個職務,一般都是士官擔任的,但是在騎兵部隊裡不是,這是屬於軍官職務。

只有伍長才是士官擔任的職務,而且一般也都是軍士長或上士才有資格擔任。

這也是技術性兵種很常見的特徵。

而現在,第二十三騎兵團這個精銳騎兵部隊,面對著衝出城的準格爾人,根本就沒有慌亂!

兩個輕騎兵哨直接從兩翼殺出,呈現左右勾拳的姿態殺了過去,同時該團攜帶的四門六十五毫米騎兵炮也陸續開火了。

打出來的實心炮彈不斷的在準格爾人的陣列中落下,而首當其中的是被巴圖當做炮灰使用,迎向楚軍的五百多名僕從軍。

六十五毫米的騎兵團雖然射程不怎麼樣,打出來的炮彈威力也不算大,這要是放在攻堅作戰裡基本沒什麼用處,但是在這種野外作戰裡,這種十三年式六十五毫米騎兵炮對有生力量的殺傷卻是槓槓的。

人馬再怎麼樣也是血肉之軀,可抵擋不住拳頭大小實心炮彈的轟擊,隨便碰到那都是非死即殘。

再加上這種六十五毫米野戰炮(兩斤半野戰炮)在一開始的時候,就有一個非常大的優點,那就是採用定裝彈藥,其射速是非常快的,同時火炮比較輕,復位重新瞄準也比較方便,因此射速都可以做到和火槍相當,一分鐘可以打出來兩三發的炮彈。

你說它射程近……那是和九十毫米或一百一十五毫米口徑的野戰炮相比,但是上新式的十三年式六十五毫米野戰炮或騎兵炮,因為工藝的提升,如今這玩意的有效射程也能夠達到三百五十米左右。

如果降低精度要求,降低威力要求的話,哪怕是在六百米左右的距離上也能夠對敵軍造成有效殺傷。

有效射程這個詞彙,本來就是人為制定的……標準不一樣,那麼有效射程就不一樣。

輕便好用,火力也不算太差,這也是楚軍一直沒有淘汰這種武器,並且持續改進,然後把這種火炮當成團級火炮繼續大規模使用的緣故。

幾乎有楚軍的地方,你基本上都能看見這種輕便火炮。

如今,準格爾人也享受到了這種火炮的照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