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零四章 帝國絕不裁軍(第3/4頁)
章節報錯
但還是那句話,賺得多花的也多。
軍費就好幾千萬,行政費用也是好幾千,各種基礎建設,比如官道以及各類港口等建設也很花錢。
《大明第一臣》
而防洪灌既的水利設施更是個無底洞一樣,源源不斷地吞噬著帝國財政的資金。
而這又不能停,甚至都不能削減建設力度,因為扶持農業,解決吃飯問題乃是帝國在多年前就敲定下來的基本國策。
羅志學在國內統一尚未完成的時候,就已經喊出來了民以食為天的口號,帝國最重要的任務就是讓民眾吃飽飯。
而要吃飽飯,其他什麼的都是瞎扯澹,就是要有足夠的糧食。
而基於當代糧食進口比較麻煩,而且運費還非常昂貴,因此解決溫飽問題,最終還是要依靠自己。
早在承順四年,那個時候帝國連北伐都還沒有開始呢,就已經開始施行第一次農業五年發展計劃。
該計劃在承順五年結束後,獲得了極大的成果,而大楚帝國又順勢展開了第二次農業五年發展計劃。
目標依舊始終如一:提高糧食產量!
而大量的基礎水利設施,防洪也好,灌既也罷,其實落到最後還是為了保障糧食的生產。
以帝國目前的基本國策而言,為了保障糧食生產而動工的大量防洪灌既工程非但不會縮減,反而還會持續增加規模。
為了增加糧食產量,帝國方面,已經喪心病狂到準備主動對黃河進行改道了。
黃河繼續奪淮入海的話,偌大的江北地區,乃至包括大片洛陽開封一帶的中原腹地都不能保障糧食的安全生產。
年年小洪澇,三年大洪澇的情況下,能保住小命就不錯了,還談啥增加糧食產量啊。
並且北方地區持續乾旱……這年頭還是小冰河時期呢,氣候極為反常,尤其是北方省份,動不動就來個乾旱。
為此,帝國方面準備下定決心對黃河進行改道,一方面不讓淮河區域年年洪澇,另外也可以引黃河河水北流灌既華北平原的耕地。
而經過多年的實地勘察後,黃河改道工程已經正式在承順十三年秋天動工!
按照計劃,黃河改道工程,後續會引黃河水進入山東大清河。
這個改道,自然不是說隨便瞎搞,直接把黃河決堤就完事了,實際上需要進行大量的準備工作。
尤其是準備承接黃河水的大清河段,就需要進行大規模的疏通,把部分彎曲的河道進行拉直;對狹小河段進行擴大,分流;設定蓄洪區,避免衝擊到下游河道等等。
這些都是需要統籌規劃的龐大工程。
很多工程對於後世而言,哪怕是有大量的工程機械的幫助也不算小,而對於當代的土木工程基本靠鋤頭的施工能力而言,這些工程都是非常龐大的。
不過大楚帝國方面也不怕……這麼龐大的工程看似耗費資金,但是大楚帝國一向來都有以工代賑的傳統。
每年受災的地方多了去,什麼地方一受災,帝國官方基本立馬就組織工程隊或企業去招工了……不敢說讓你發家致富,但是讓災民吃一口飯不餓死還是能做到的。
大楚帝國一向來都是把基礎設施建設和救災結合起來的。
於是乎,你經常可以看見大楚帝國的某個府縣遭到洪澇之後,帝國立馬就會在當地或附近上馬一個大工程……基本都市修防洪提、挖水渠為主。
在這搞著搞著,大楚帝國的天災看似依舊,該乾旱的乾旱,該下雨的下雨,但是自然災害導致的損失卻是每年逐步下降。
這一點,在陝西河南以及江北地區,體現的極為明顯。
上述這幾個地方,在明末時期那基本就是個人間地獄……千里赤地、十室九空可不是誇張的形容詞,而是實際描述!
而現在!
這些地方的極端氣候依舊非常多,但是人煙也逐步恢復,很多荒廢的村子已經恢復耕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