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地客戶拿到匯票後回到當地,拿著企業外地匯票以及企業證件,前往指定分行進行兌換取款。

因為遠距離匯票都是數額巨大,因為比較複雜而且謹慎,除了水印、鋼板印刷、特定紙張外,還有傳統的印章、筆跡對比鑑定、定期更換的數字密碼等措施,確保萬無一失。

而財務銀行為了確保匯票的運轉,是需要定期組織人員辨認並記憶筆跡,並且儘可能的固定人員書寫,然後定期更換密碼。

這種嚴格的措施,確保了資金安全,但同時也限制了業務的展開範圍,基本上這種遠距離匯票,只侷限在府級分行裡進行,並且是以區域進行劃分的,兩廣、湖廣、泛江南地區、華東、華北等區域都是分開來的。

跨區域進行匯票傳遞,那麼只能在特定的省級分行或少數大城市分行裡進行,非常的麻煩。

在沒有電報的年代裡,資訊傳遞太麻煩,金融業也是相應的有所侷限。

這也導致了,大楚帝國裡的小企業們想要進行跨地區的資金調動非常的麻煩。

如果是普通人單純向遠方的家人賺錢回去……那就更不用說了,資金不到一定程度,財務銀行的匯票業務根本不對他們開放……

所以,以往的時候,普通人寄錢,都是字面意思上的寄錢……直接把硬幣或紙幣現金,透過驛站體系進行郵寄,但是費用不低,而且容易出現風險和麻煩。

畢竟錢這東西,又不記名,要是郵遞的過程裡丟失又或者出現其他什麼麻煩,很容易糾纏不清。

為了避免這種麻煩,同時也是為了開闢新的業務,郵遞司就向上頭申請開設全新的業務:匯款!

匯款業務,其實有點類似財務銀行裡的匯票……但是這裡頭有不同的是!

郵遞司開設的匯款業務,是內部走流程,而且雙向記名。

寄款人到當地縣城裡的大驛站裡寄錢,把錢給驛站,並把收款人的地址、姓名等資訊也留下。

然後驛站方面會出具一份匯款單,這份匯款單會作為信件寄給收款人。

此外驛站內部,也會發一份具有匯款資訊的單據發放收款驛站。

如此實施資訊的同步抵達,並且驛站內部只有驛站內部流轉。

收款人受到匯款單後,拿著匯款單以及身份證明前往當地驛站提取資金,然後簽發回執郵寄回寄款人。

如果長時間沒有人來取款,那麼則是當地驛站傳送付款不成功回執給寄款人,寄款人重新調整收款資訊寄錢或取回資金。

而驛站內部的賬務,則是定期進行收支對比平衡。

如此完成了整個匯款業務!

從中,驛站自然是要賺錢的,匯款按照距離以及數額進行收費。

這一套要是讓郵遞司給搞成了……這都不是寄錢那麼簡單了,而是分分鐘都能依託這一套體系弄出來一個覆蓋全國的銀行……

這都能寄錢了,存錢放貸也沒啥問題啊……

對此,財務部有很大意見,認為交通部郵遞司撈過界了:你一送信的就好好送你的信,搞毛線銀行啊……這不開玩笑嘛!

而工商部則是謹慎表示,這裡頭的金融性風險不小,他們需要慎重考慮。

這種全國性的銀行,現在有財務銀行一家,這監管起來已經讓工商部很頭大了,這種全國性銀行的金融系統風險極大。

再來一家的話,工商部下屬的金融監管機構就更頭大了,所以他們對此極為謹慎。

這裡要明確的是,大楚帝國裡,財務部負責國庫管理,收支以及貨幣發行,並直接管理財務銀行等,說白了就是帝國的錢袋子……

但是整個金融行業的監管,那並不是財務部的職權,因為不能自己管自己,順帶再管自己的大量民間競爭對手啊……

金融行業的監管職權,就和其工商他行業的監管權力一樣,都是歸屬工商部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