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八十三章 海上貿易和造船(第2/3頁)
章節報錯
如此極大的控制了成本,而且產量還足夠大。
再加上官方的農具補貼,讓李氏制鐵的產品迅速佔領了珠三角的市場不說,而且還成為了重要的出口商品。
不少海商,都會從廣州購入鐵製品,然後運往東南亞等地區進行銷售。
這幾年來,李氏制鐵以一種極為快速的速度發展著,其發展速度甚至超過了官方資本在當地創辦的一些機械廠,比如廣州機械廠,在鐵製消費品市場領域裡,都不是他們的對手。
當然了,這也和廣州機械廠,其業務核心不是消費品市場有關。
雖然他們也生產各類農具,炊具以及其他消費鐵製品,但實際上就和大楚帝國工業部直接投資的大型機械廠一樣,他們的業務核心是研發生產各類機械。
他們的主要產品是各類機床!
比如李氏制鐵裡所採購並使用的大量機械裝置,基本都是從廣州機械廠裡採購的,而這些東西可不便宜,一些還需要專門定製,比如大型的水動力車床,這玩意體型龐大而且沉重,都是需要廠家把零部件分開運輸過來,然後再進行安裝的。
大楚帝國的工業部投資佈局各類工廠的時候,除了國防工業以及民生工業外,在其他行業更多的起一種引導或補充的作用。
當有民間資本開始搞,並且搞的不錯的時候,官方資本往往就自行撤退,把資源集中投入到其他方面了。
紡織行業就是典型的例子,大楚帝國早期搞機制布的時候,除了自我需求外,更多的還是為了打造一個樣板,吸引民間資本投入其中,等蘇秦紡織公司為代表的民間資本湧入紡織行業後。
官方資本也就開始收縮在紡織行業的投資了,雖然還有一個漢天紡織公司,但是官方基本已經停止了對該企業的民用紡織品業務的支援,甚至三番五次的進行警告,不準再用行政手段進行不公平競爭。
興許有人會說,紡織行業賺錢啊,官方資本為什麼不搞了,這賺了錢也好投資到重工業裡頭啊。
這就是國家和企業的不同了。
企業追求的是利潤,國家追求的是經濟發展,追求的是就業,追求的是民生。
錢……對於國家而言,其實只是一組數字而已。
即便是錢,這區區企業利潤在龐大的企業稅收面前也不算什麼!
漢天紡織公司撐死了一年利潤也就十幾二十萬兩銀子,這可是一家擁有數十個分廠,總僱工超過四萬人的大型企業。
哪怕是放在後世裡,那都是妥妥的大型企業。
但是整個紡織行業的稅收,以及紡織行業發展起來後,所帶動的其他行業發展,再有各類消費所帶來的稅收有多少?
具體不好說,但是還是以漢天紡織公司為例子,其直接或間接所貢獻的稅收每年就不止二十萬!
所以,大楚帝國官方,基本對親自辦企業賺錢其實沒啥興趣,他們更想要的是一個行業繁榮起來,帶動更多的行業發展,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提供更多的稅收。
這也是大楚帝國官方資本,基本上只投資國防產業以及民生產業的緣故,而對於其他行業只是進行引導,打造一個樣板,又或者是進行補充投資。
不僅僅紡織行業這樣,就連鋼鐵和機械行業也都是如此。
大楚帝國雖然官方投資了大量的鋼鐵以及機械行業,但依舊鼓勵民間資本投入其中。
五年農業計劃裡,農具補貼計劃不僅僅覆蓋了大量的官辦機械廠,也覆蓋了參與其中的民辦機械廠。
只不過有資格參與其中的民辦機械廠不多而已。
畢竟這年頭的機械廠也不好辦,各類機械裝置也是挺貴的,想要把規模做起來那就更不容易了,投資太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