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單來說,羅志學目前做的是管人,而不是管事,現在的他很少親自管理某一項事了。

你真讓他直接管事,那麼如此龐大的一個帝國裡海量的繁雜事務,能把他給直接淹沒了。

但是管人就比較輕鬆了,只需要把大方向牢牢把控在自己的手中就行,如果方向出錯了,那麼就換個人上去修正方向。

同時一些大事往往會在參務會議裡進行討論,羅志學也不會親自參與,而是等這些大臣們爭論玩了,再挑一個符合自己利益的結果定下調子,如果大臣們討論的多個結果他都不滿意,那麼就打回繼續讓大臣們討論……

如果還不滿意……那麼就換人討論……

總歸是能夠得出一個讓羅志學滿意的結論的。

這也是羅志學為什麼看似直轄這麼多機構而沒有類似的緣故……實際上他根本不可能直接管理這麼多事情,他日常了更多的是管人,管那些重臣們。

皇帝嘛,最重要的就是用人。

人用對了,那麼事情也就對了,人用錯了,那麼事情自然也就錯了。

透過用人,來貫徹自己的各項政策,這才是目前羅志學的統治方式,而不是和以前那樣,屁大點事都自己親自上……

但是這種管人不管事的方式,也很容易讓羅志學脫離基層,得到的都是臣子們編造過後的反饋。

因此,羅志學也需要其他的訊息來源渠道,比如說密摺制度。

也需要一定的威懾力,讓其他官員們警惕起來,甚至恐懼起來,比如說翰林院內務調查科。

恩威並施,一邊大度管人放權,一邊派出無數的暗探蒐集下屬官員的動向,防範任何的負面事件的出現。

講究的就是一個平衡。

透過兩三年的努力,羅志學在大楚帝國裡初步構建了一個多方派系共存的穩定構架,並透過工作分管的方式,隨時調整麾下各參務大臣,協辦大臣們的職權,平衡派系。

如今的大楚帝國裡,是不同機構,不同的大臣們都有自己的想法,然後被柔和在一起做事,而他們唯一的共同點,那就是圍繞著羅志學這個皇權的實際代表。

一旦離開了羅志學,那麼他們都是無根的浮萍。

這就是要有平衡多派系政治構架的重要性,缺一不可,而任何一方想要壯大也會引起其他派系的對抗。

而羅志學嘛,始終穩坐高臺,看誰弱勢一些了就拉一把,看誰強勢了就壓一把,始終維持多方平衡。

而參務制度,也是這種平衡體系的具體體現!

同樣的也是羅志學為什麼把軍方將領裡的徐志賢和魏開福這兩個人,也列入參務大臣的緣故。

這也是為了維持權力構架的平衡。

軍方必須要在參務院裡這個帝國最頂級的政治平臺上,擁有自己的聲音,維護軍方的權益。

不過也只侷限於維持軍方自身的利益而已,羅志學可是另外一邊還在推行軍政分離呢。

地方上的巡撫都沒指揮部隊的權力了,這京畿裡的文官們,哪怕是郭全書同樣也沒有對軍事行動指手畫腳的權力,反過來,軍方也不能對地方政務指手畫腳。

因此大部分的御前參務會議裡,羅志學一般都是不宣軍方的這兩個參務大臣的。

參謀部部長徐志賢,軍政部部長魏開福這兩個人自然也明白為什麼,因此平日裡也不怎麼去參加參務會議,即便是參加了,只要討論事項不涉及到軍方,那麼他們也不會發言,純粹當一個工具人,而到了一些需要投票的環節林,他們往往也是直接棄權,讓五個文官體系的參務大臣們自己爭奪。

但是當涉及到軍方利益的時候,他們就會毫不猶豫的站出來,然後該噴的噴……

比如說去年年底的時候,御前參務會議裡討論承順三年度的財政預算的時候,因為軍費預算這個事,這兩個軍方大老口水狂奔,和郭全書他們幾個文官對著吵架呢。

當時郭全書他們這些文官們,覺得承順三年的時候,撥給兩千五百萬軍費也就差不多了,這兩千五百萬,可比承順二年的一千五百萬足足多了一千萬呢。

而且這只是常規軍費而已!

等到真正打起來了,那麼肯定還會大規模抄沒各類敵方資產的,到時候這些一次性的收入也會拿出來一部分補貼軍方。

就和承順二年的時候一樣,額定常規軍費只有一千五百萬兩,但是在楚南戰役以及東進戰役裡,大楚帝國獲得了數以千萬級的一次性抄沒收入,加上東進戰役的耗費實在太多,原有的額定軍費撐不住。

再加上海軍那邊也是掀起了大規模造艦擴充艦隊的事,也需要一批軍費。

因此,陸陸續續拔給了軍方好幾批的額外戰費,總額差不多有一千萬兩左右。

也就是說,承順二年裡,軍方所獲得的實際軍費,是高達兩千五百萬兩的。

這就,可不包括軍方繳獲的大批直接用於戰爭的物資呢,包括繳獲自敵軍的槍炮,刀劍盔甲,軍糧乃至騾馬等等。

這些戰利品,按照規矩當場都是補充給了前線部隊,不納入財政統計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