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爾袞和豪格一邊明爭暗鬥,一邊又合作對抗楚軍。

這也使得了東擄人的兵力調動以及戰略部署上或多或少出現了一些問題,雙方經常出現一些矛盾,等矛盾協調好了,那麼時間也就浪費了不少。

最後,還有很關鍵的是,沒有了皇太極親自鎮壓,他們徵調朵顏三衛

單憑多爾袞和豪格的資歷和威望,又或者說是威懾能力之類的,已經無法讓漠南蒙古的諸多部落們言聽計從了。

如果是平常時候,東擄如其中天的時候,哪怕皇太極真的死了,東擄人也能夠繼續號令漠南蒙古。

歷史上崇禎上吊,東擄入關的時候,皇太極都已經死好幾年了,而且內部也處於動盪之中,但是相對於明王朝而言,依舊屬於如日中天,那些漠南蒙古的部落們自然是樂於跟著東擄人一起入關南下,掠奪錢糧牲口。

但是現在……

南邊可不是什麼羸弱的明王朝,而是新崛起,並且戰鬥力還極其強悍的大楚帝國。

楚軍在薊遼一線,都壓的東擄人喘不過氣來,這會甚至都已經攻佔了大部分遼西走廊地區,眼瞅著就要拿下錦州,殺入廣闊的東北平原了。

如此局勢下的東擄所謂的大清國,已經日落西山,說不準什麼時候就徹底完蛋了。

很多漠南蒙古的部落自然不想跟著一起死……

他們以前投奔東擄,動機很現實的,那就是為了自保!

最開始投奔過去的部落,是因為林丹汗想要征服他們,因此投奔東擄自保。

後來的林丹汗被幹掉了,剩下的部落在東擄的威脅下,也只能投奔東擄自保。

現在東擄眼看著不行了,他們心思自然也就多了起來。

人家土默特部,在的楚軍還沒有發起遼西戰役的時候,就已經先一步的投奔大楚帝國去了,如今土默特部落的勇士們,已經穿上了大楚帝國的灰色軍服,用著大楚帝國的制式武器,編入了第六騎兵師以及第八騎兵師(歸化新兵營)裡,搖身一變變成了大楚帝國陸軍將士征戰漠南蒙古。

該部落的首領博澤,都已經被大楚帝國皇帝羅志學正式冊封為伯爵,陸軍少將軍銜,並擔任第六騎兵師師長一職。

從昔日的土默特部落裡的失勢貴族,搖身一變成為了大楚帝國的實權軍事貴族,這種轉變要說沒人羨慕嫉妒,那是不可能的。

因此,如今漠南蒙古裡的局勢非常的複雜,有些部落陸續投誠了大楚帝國,而有些則是掛起中立的牌匾,還有些則是東擄人的死忠,只能跟著東擄一條道走到黑。

這些部落彼此征戰廝殺,今天結盟,過兩天又撕裂了盟約進行征戰了。

隨著土默特部落投楚,大楚帝國的第二騎兵軍殺入漠南蒙古後,如今的漠南蒙古就是亂成了一鍋粥。

而朵顏三衛的幾十個中小部落也差不多。

朵顏三衛並不是一家,實際上在漫長的歷史裡已經持續分家成了三十幾家部落,他們不可避免的捲入了漠南蒙古的紛亂之中。

他們有的為了自保,以對抗楚軍和土默特的大軍,繼續堅定的站在東擄人這邊。

而有些則是當了牆頭草,尤其是靠近薊鎮一帶的朵顏三衛的部落,這些部落前不久還是投靠明王朝的,只是明王朝的戰略出現了轉變後,他們為了自保才投奔東擄。

如今隨著長城內的中原人再一次崛起,而且也數次拉攏他們,他們在之前就已經是有重新歸順投奔中原王朝的意思。

等到了現在東北大戰掀起,而且楚軍的第六軍等兵力也開始從薊鎮出發殺出長城外的時候,他們也就順勢歸順了大楚帝國。

如今的朵顏三衛,實際上已經變成了三方勢力……一方歸順了大楚帝國,一方依舊效忠東擄人,還有一些則是嘗試保持中立以自保,儘量的避免捲入雙方的慘烈戰爭裡。

如此情況下,多爾袞還想要從朵顏三衛地區徵召至少上萬騎兵,其實難度很大。

哪怕有一些部落還效忠東擄,但是這些效忠東擄的部落已經自身難保,根本就沒有多餘的兵力增援錦州的多爾袞和豪格。

這也是,大楚帝國發起遼西走廊戰役之前,先行拉攏了土默特,不惜把整個土默特部落都接納,封博澤為伯爵,也要在漠南蒙古裡掀起一番腥風血雨的緣故。

為了就是在遼西戰役發起的時候,先斬斷東擄人的一大強援,甚至把這個強援變成大楚帝國自己的外援。

現在,這一策略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具體體現下來,就是楚軍包圍杏山都好幾天,近衛軍也已經殺到了錦州城下,而北邊防備蒙古人的第八軍,依舊風平浪靜,沒有遭到任何的進攻……

無所事事的第八軍,在北邊留下了一個師警戒防備可能出現的蒙古騎兵後,另外兩個師直接繞到了錦州北部,參與對錦州的圍城作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