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二十四章 敵在裁判部(七千二合一)(第2/5頁)
章節報錯
當然,讓近衛軍徹底放棄全身重甲騎兵的理由還有其他幾個。
比如說比如說哪怕是穿上了全身重甲,哪怕這種重甲已經是大楚帝國工業部最新搞出來的板甲,依舊擋不住火槍……更別說火炮了。
因為士兵的負重是有限的,這意味著盔甲的重量也只能控制在一定程度之內,而重量限死的情況下,防護面積越大,這盔甲也就只能做的越薄。
這板甲一薄自然也就擋不住子彈了。
至於為什麼不能更好的板甲,因為大楚帝國的冶煉實力也就那樣,可造不出來超越時代的鋼板用來加工板甲,如今工業部那邊開始小批次生產,有限裝備或精銳步兵也就是擲彈兵的板甲,採用的還是鋼材其實也就一般……硬度也就是勉強達到低碳鋼的水準,同時含有比較多的雜質,如果用現代技術的觀察技術去觀察,甚至還能發現超級多的氣泡空洞。
這種破材料如果放在二十一世紀裡,你生產出來都沒人要,如果開發商什麼的敢用這種材料用來修房子,修橋樑,那是要被抓的……
但是……放在十七世紀中期的現在,這種垃圾貨色那妥妥是高階材料啊!
如果是還能夠大規模量產,並把價格控制下來,那更了不得了。
實際上哪怕是在大楚帝國裡技術最牛逼的大冶煉鐵廠,也沒辦法在量產這種低碳鋼的時候還把價格給拉下來。
大冶煉鐵廠是怎麼搞出來這種低碳鋼,並且還能做到產量不小,開始用於板甲生產啊?
還能有啥辦法,技術不行就靠規模來湊!
大冶煉鐵廠以原始小手工生產模式為基礎,然後把其中的大部分重複單調的工序改為機械來進行,如今就能在熟練工匠有限的情況下擴大產量。
至於成本,初期可比手工打造高多了,現在倒是能勉強持平了……至於想要比手工打造價格更低,那可有的等了。
因為這年頭人力成本比機械還便宜……你用機械上規模量產,還不如弄上幾千個熟練工匠去打鐵來的便宜。
問題就出在這裡,大冶鋼鐵廠它找不到,也培養不出來這麼多的熟練打鐵匠!
至於楚軍為什麼不用更好的精鋼打造……還是因為量產問題,如果垃圾一點的鋼材還能勉強用機械裝置代替人力,直接堆機械數量來個暴力量產。
但是精鋼,這東西沒辦法量產……具體可以參考大楚帝國工業體系裡使用的各種刀具,這些刀具所用的材料,雖然用後世的眼光去看也就那樣……但已經是這個時代裡最頂級的鋼材了。
這些效能最優秀的鋼材怎麼生產的?
那都是頂級的熟練工匠,手工一點一點的敲打出來的,工匠們以豐富的經驗來把控質量。
而頂級工匠的經驗、手感甚至直覺這些東西,你沒辦法用簡單的機械代替,至少以大楚帝國目前的加工水平無法代替。
哪怕是二十一世紀,很多精密機械的零部件,那都是手工打造的……比如國人很關心的造晶片的光刻機,這玩意裡頭有鏡片。
而這種超高精度的鏡片是蔡司公司裡那些玩鏡片幾十年的老工程師,利用先進儀器一點一點的加工出來……產量極低。
同樣的儀器裝置給其他普通工程師,他也照樣加工不出來這種頂級的鏡片。
雖然時代不一樣,東西也不一樣,甚至標準也不同,但是本質還是想通的。
而對於大楚帝國而言,這些沒辦法大規模量產的東西,註定就只能用於一些特殊行業,而沒辦法用於大批次生產的行業裡頭。
國防產品,那可都是大批次生產的,你弄個沒辦法量產的東西出來,對於擁有數十萬大軍的楚軍而言,沒有太大意義。
而同那些勉強能夠達到低碳鋼水準搞出來的板甲,如果要想做到防火槍的話,那麼就要很厚,至少也要六七毫米,甚至更高一些。
但是以這樣的厚度做成全身盔甲,重量就太大了,士兵也好,戰馬也好都承受不了。
所以擺在楚軍勉強的問題就是,要麼減小防護面積,要麼減小盔甲厚度。
而這兩條路線,楚軍其實都有推進……
陸軍那邊的精銳擲彈兵們以及驃騎兵們,其實他們也開始小批次的裝備新式的盔甲,也就是板甲了。
當然了,不是那些電視電影裡騎士老爺們穿的那種從頭包到腳的鐵罐頭,就是個普通的板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