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楚軍高層的騎兵將領,包括錢泰在內,對騎兵手槍都沒啥好感!

早幾年,遂發手槍剛出來的時候,楚軍騎兵還挺興奮的,覺得找到了一種可以對抗騎射的武器,後來發現這玩意不靠譜……

如果玩半迴旋戰術,你只能開一槍,對面的齊射能一口氣連續射出來好幾箭,而在這種二三十米內的距離上,火槍和弓箭其實殺傷力都差不多,遂發手槍威力不俗,但是人家東擄人裡的破甲重箭威力同樣也可以,而火力投射量極低的遂發手槍就不如弓箭好使了。

最關鍵的是,人家東擄騎兵一看你玩遂發,甚至還想要搞什麼半迴旋戰術,他們基本就揮著馬刀或長矛直接策馬衝上來了,根本不給你玩半迴旋對射的機會……

早期楚軍在江北,中原地帶裡作戰的時候,搞出來的手槍騎兵吃虧甚大!

最後不得不拋棄了手槍騎兵這種尷尬兵種,轉而採用根據二年式燧發槍改短而來的三年式騎兵燧發槍。

這一次,楚軍直接把己方那些半吊子的騎兵當場騎馬火槍手用了,陛下更是欽定這種騎兵為龍騎兵。

還別說,龍騎兵這玩意還挺好用的,明面上看這些是騎兵……但是作戰的時候人家都是下馬作戰,然後列出緊密的線列隊形,身後往往還帶著好幾門的兩斤半騎兵炮。

對面的明軍傳統騎射騎兵,遇上這種龍騎兵會感覺很彆扭……

你要用弓箭和這些龍騎兵對射,人家百米外就能開槍,威力還大的很。

而弓箭在距離遠一些的破甲能力就不行了,偏偏楚軍的龍騎兵,基本穿著全身輕甲,這些輕甲擋不住火槍,甚至對冷兵器的砍噼防護能力也差一些,但是防中遠距離的弓箭還是沒什麼問題的。

而想要靠近距離,等你上來二三十米的距離內,那都得死傷一大片了,並且當你好不容易上來二三十米的距離準備射箭的時候,人家就已經端著刺刀發起衝鋒了!

對射不行,直接衝過去?

用腳趾頭想都知道,騎兵不能直接衝擊步兵的密集陣列啊……那些龍騎兵下馬步戰的時候,一個個都是精銳火槍手,衝擊他們的線列,和衝擊步兵精銳擲彈兵組成的線列也沒啥區別。

衝陣不好搞,對射不好搞,所以當時的明軍騎兵打的很難受。

當然了,這種難受只侷限於楚軍龍騎兵提前下馬步戰……如果明軍或東擄騎兵找到機會,直接在龍騎兵還在馬背上的時候就發起衝鋒,楚軍的龍騎兵一打一個輸……因為他們本來就是半吊子騎兵,馬背上作戰就不是他們的強項。

此外,這種侷限還建立在明軍騎兵非得要主動進攻提前下馬列隊的龍騎兵。

如果明軍騎兵不主動進攻,那麼龍騎兵也沒轍,只能被動等待或者上馬撤退,又或者搞遠距離追擊之類的。

追擊距離近了,你還得擔心人家殺一個回馬槍!

但是不管怎麼說,龍騎兵這種騎馬步兵,已經是大楚帝國陸軍方面,早期所能夠找到的最佳解決辦法了。

但是隨著時間的過去,尤其是培養的騎兵越來越多後,楚軍方面的正規騎兵才逐漸多了起來。

除了早期直接接受各種降兵的傳統齊射騎兵外,還組建了多個由自行培養騎兵的驃騎兵旅,這些驃騎兵旅某種程度上是龍騎兵的加強版,同樣裝備三年式騎兵遂發槍,馬刀,遂發手槍,以及配屬輕型的半身甲。

他們可以下馬使用三年式騎兵燧發槍列隊步戰,同時還可以上馬直接揮舞著馬刀衝陣!

這種驃騎兵,其實才是楚軍陸軍乃是近衛軍的騎兵部隊,最近兩年苦心打造的騎兵兵種!

在這之後,陸軍方面和近衛軍也想要搞重騎兵!

這種重騎兵,可不是說楚軍現有的驃騎兵,或者是東擄裡的披甲騎兵,漢八旗裡的原遼西鐵騎,這些騎兵看似都披甲,但實際上受限於戰馬的負重能力,穿戴的都是輕型盔甲。

楚軍高層對重騎兵的定義,是穿戴類似重甲長矛手、刀盾手的那種全身重甲,一身盔甲就大幾十斤的那種。

人家連盔甲的樣式都提前準備好了,就是鋼製全身的板甲,弄一個大大鐵罐頭,順便再給戰馬也套上馬鎧,再讓重騎兵拿上一根三四米長的騎兵長槍,列出密集隊形衝上去,那衝擊力定然非常的強悍!

可惜一直因為戰馬的限制搞不出來,哪怕是得到了這一批中亞馬後,依舊是搞不出來……

最後只能是搞了個簡化版的胸甲槍騎兵!

錢泰很期待第四胸甲騎兵團,能夠發揮出來胸甲加騎槍的威力,這樣他就有足夠的理由去說服其他人,說服陛下,再擴大胸甲槍騎兵的規模。

在他看來,胸甲騎兵才是未來!

那些什麼穿著和紙湖一樣的輕型半身甲的驃騎兵,根本沒啥亂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