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楚軍還和傳統的冷兵器軍隊一樣,傻乎乎的讓步兵列隊上前直接衝擊城牆的話,分分鐘就要倒下一大片。

因為揚州城外這些看似廢墟的地方,其實遍佈宋祖舜所部挖掘出來的壕溝、胸牆、堡壘、火力點。

不敢說密不透風,但是也絕對不是那麼好闖過去的。

此時徐志賢就站在羅志學身邊,給羅志學介紹著對面的情況:“經過我們這半個多月的火力試探,基本上可以確定,揚州城外的守軍採用的防守戰術,和之前在和州一樣,以城牆為制高點,城外堡壘,壕溝為支撐,在高點佈置了長管火炮,而在城外的眾多壕溝堡壘裡,則是部署了大批短管火炮形成複雜的交叉火力。”

徐志賢一邊說著,一邊指向了東側的一片廢墟道:“陛下請看,那邊是他們的主要陣地,那一片稍微凸起的小山頭就是他們的堡壘所在,他們圍繞著這座小山頭以及外圍的部分建築廢墟構築了複雜的壕溝、胸牆體系,此外還設定了比較隱秘的火力點。”

“之前的一次試探性進攻裡,我們發現了對方在這裡至少有六門長管火炮、二十多門的短管火炮開火!”

“但是我們野戰炮發射的實心炮彈,對他們的防禦工事造成的打擊基本沒什麼效果,而臼炮的話,因為精度比較差,射程也近,沒辦法在太遠的距離進行開火。”

“因為附近幾百米內地形開闊,視野良好,我臼炮部隊如果試圖靠近靠近,又會遭到敵軍長管火炮的集中打擊,因此上一次的是試探進攻並沒有取得良好的成效!”

“炮兵和工兵方面已經商量過了,制定了新的作戰計劃,準備利用部分起復地形,構築一條炮兵交通戰壕,讓臼炮部隊能夠順利抵近三百米內就近開火,以大口徑的臼炮炮彈撬開這個烏龜殼!”

羅志學順著徐志賢指示的方向看去,果然在東側方向有著一座微微隆起的小山坡,說是山都過分了,那玩意頂多也就二三十米高而已。

但是就這麼一座二三十米高的小山頭,如今卻已經成為揚州戰役裡雙方爭奪的焦點,

明軍在這裡部署了重兵,還有交通壕溝聯絡城內,可以方便獲得兵員以及彈藥上的補給。

同時這裡地形開闊,視野良好,在這裡部署火炮的話,足以覆蓋周邊大片區域。

楚軍如果想要進一步威脅道揚州城,首先就要拿下這裡,不然的話腹背受敵會非常難受的。

羅志學只看了一眼,就知道這玩意和九江戰役裡的那種城外堡壘的進化版。

當初史可法部署九江方向的時候,參考了武昌戰役等經驗,搞出來了這個從城外堡壘的防禦體系。

核心思路就是在城牆外構築堡壘突出部,以壕溝或棧橋和城牆相連,並在這些城外堡壘裡部署火炮以及步兵,多個突出部堡壘就能夠形成一定的火力交叉,進而對攻城部隊造成巨大的威脅。

本質上,有點類似歐洲的稜堡防禦體系,但是比稜堡防禦體系要更加激進而且注重防榴彈功能。

歐洲的同行們,可沒有楚軍這麼變態,直接拉著幾百門臼炮,冒著每一場戰役自身殉爆死傷不少炮兵的風險,花費大量的彈藥錢去攻打一個城池……

所以,歐洲的同行們基本也不用太過考慮來自榴彈的威脅。

但是明軍不一樣……他們除了遭到楚軍的大量實心火炮的威脅外,還要遭到來自大量楚軍臼炮的威脅。

這意味著堡壘還得有頂蓋……壕溝要深且狹小,不能太寬闊,哪怕是炮位上的沙袋,也不能只堆積前面,而是前後左右都得有。

因為榴彈落在你屁股後頭爆炸,一樣會有彈片朝著你的屁股飛過來……

同時這種城外突出部堡壘,往往是擁有厚實的防炮土木工事,也附帶有壕溝,胸牆等,能夠有效的抵抗中小口徑的實心炮彈的轟擊……還能一定程度上抵禦臼炮的炮擊。

當初在九江戰役的時候,這種城外堡壘防禦體系的確是給楚軍帶來了不小的麻煩。

但是楚軍很快就想到了解決辦法:用九斤甚至十四斤以上的攻城加農炮壓制敵軍炮兵火力,然後弄一大堆大口徑臼炮上去就近狂轟濫炸,在炮擊之餘,這種勐烈炮擊,其實也不是為了真的殺傷多少敵軍,而是為了壓制敵軍步兵,給步兵的出擊創造有利條件。

等炮擊過後,楚軍就會直接出動突擊隊衝上去廝殺,強行奪取這種城外堡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