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一十五章 北伐起(第2/3頁)
章節報錯
而這也是羅志學始終堅定維持軍內高標準伙食水平的重要原因。
兵員素質外,雙方的裝備水平其實差距更大。
明軍裡的衛所兵都不用說了,都是一群拿著冷兵器,火門槍的炮灰而已,不對,人家現在明軍的很多高階將領,比如宋祖舜,楊嗣昌他們都覺得這群炮灰礙手礙腳,還浪費錢糧,屁用都沒有……
他們手底下的衛所兵,更多還是用來當輔助兵力使用的,修一修工事,運輸輜重啊什麼的。
有點類似楚軍後勤部所轄的運輸團,建築營這些輔助人員。
即便是明軍裡的新標軍,其裝備水平也遠遠不如楚軍的裝備水平。
以最為重要的火炮來說,楚軍裡一箇舊編制的野戰師,比如目前正在江北作戰的第一近衛師所屬的炮兵部隊,在滿編狀態下,火炮是非常多的。
師屬炮兵團轄有十二門九斤野戰炮,二十四門五斤野戰炮以及十二門四十八斤臼炮。
各步兵團,輜重團,騎兵團,各自轄有四門兩斤半野戰炮,四門十八斤臼炮,總數就是二十四門兩斤半野戰炮,二十四門十八斤臼炮。
光是一個第一近衛師的火炮,就比整個江北地區裡明軍的火炮數量總數都要多!
當然了,這種滿編部隊目前也就只有一個第一近衛師而已,至於其他部隊,或多或少都會有缺編。
比如同樣在江北作戰的第八師,該師目前只有八門九斤野戰炮,十六門五斤野戰炮以及十八門的兩斤半野戰炮,臼炮方面暫時只有十二門二十四斤臼炮,十六門十八斤臼炮。
整體火力,要比第一近衛師差了一大截。
然而即便是這樣的第八師,其火力也比對面的明軍強得多。
一個第八師,就能夠在合肥、六合、鳳陽一線壓著朱大典麾下的數萬兵力打,就這,還是因為當地朱大典所部,得到大批邊軍騎兵協助。
如果沒有這些邊軍騎兵威脅楚軍的側翼和後勤線,第八師早就一路殺到鳳陽去了。
兵力數量,兵員素質、武器裝備的數量和質量,楚軍都要大幅度優於對面的明軍。
而這些,都是大楚帝國敢於在不太利於己方作戰的江北平原地形裡,還發動大規模戰事的底氣所在。
正月的這一場御前軍務會議裡,大楚帝國高層最終敲定了江北作戰計劃的框架。
正月二十日開始,羅志學正式下旨,對江北、江南各部進行指揮體系的調整,並重新設立了三個軍。
之前羅志學在東進的一系列戰役裡,也設立了三個軍,不過在東進戰役後陸續撤銷了。
第一軍進軍江南之後,麾下兵力第一師駐防江南,第六師則是調往浙江作戰,因為兵力分散後被正式撤銷。
第二軍在江北作戰,同樣因為所轄的第四師和第八師過於分散,第八師在合肥一帶作戰,而第四師卻是跑到了揚州去作戰,所以最後同樣也被撤銷。
至於第三軍,撤銷的時間要更早,該軍在贛北戰役後,麾下主力第七師調往贛南等地作戰,而近衛師則是繼續東進參加江南戰役,因此贛北一系列戰役後,第三軍就是被正式撤銷。
燃文
這三個軍之所以被陸續撤銷,那是因為這三個軍都是純粹為了東進戰役而臨時組建的,並不是固定編制的軍。
楚軍之前也好,現在也好,從來都沒有設立過這種固定編制的軍級部隊。
包括各守備司令部也同樣如此。
楚軍裡,最大的固定編制部隊,就是師了。
畢竟師就已經夠大的了,一萬四五千人呢,如果兩三個師組成一個固定編制的軍,那麼這個軍就能夠達到四五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