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對於本來就已經風雨交加的明廷來說,將會寒上加霜。

第七師匯同第十五守備師拿下鎮江後,並沒有停下步伐而是繼續行動。

他們繼續東進,繼而兵不血刃直接拿下了丹陽。

說拿下也不對,因為丹陽縣是主動投誠的。

丹陽城本身就沒什麼明軍駐防,不過只有數百衛所兵而已加上一群臨時徵召的縣勇青壯罷了,丹陽縣令面對金陵城陷落,鎮江完蛋,江南局勢徹底敗壞的情況下,丹陽縣令很果斷的選擇了獻城投誠……

搖身一變,就變成了大楚帝國鎮江府丹陽縣縣令,嗯,品級還往上升了兩級,變成了正六品。

畢竟李元魁這種工部右侍郎的大佬都主動投誠了,前些時候還有安廬巡撫史可法,江西巡撫解學龍都投誠大楚帝國了。

他一個丹陽縣令投誠大楚王師,也是很正常的吧!

而丹陽縣的主動投誠,在江南並不是例外。

楚軍第六師殺到溧陽的時候,當地的文武官員們也是很乾脆的投誠了,甚至當地計程車紳大戶們也都學聰明瞭,直接來了個全面投誠,楚軍士兵還沒過來呢,就已經提前備好了大批錢糧準備犒軍。

如此的江南局勢,實際上楚軍在江南地區的持續行動,並沒有因為寒冬受到太多的阻礙。

因為當地明軍根本就沒有組織起來有效的抵抗,要麼是望風而逃,要麼是就地投降,要麼乾脆是提前反正投誠,轉身當大楚的官,大楚的兵去了。

這一場楚軍高層預估行動會比較遲緩的冬季江南攻勢,就變成了一場徹頭徹尾的江南冬季行軍……

楚軍所到之處,根本就沒有遭到什麼實際上的抵抗。

哪怕是在常州城、蘇州城、松江城這幾個大府城,都沒有遭到什麼太大的抵抗。

第一師殺到常州府城,也就是武進的時候,當地三千多守軍只是進行了象徵性的抵抗,然後就迅速投降了。

在蘇州城,楚軍還沒殺過去呢,他們自己內部矛盾重重,一邊要投誠,一邊要頑抗,結果他們自己就打起來了,最終楚軍殺到的時候,城內也沒剩下多少頑抗兵力了。

等到十二月份打松江府城華亭縣的時候,同樣也是乾淨利落。

這個時候,第一師的東進戰略任務已經是完成的七七八八了,他們成功的殺到了大海邊。

至於剩下的一些還沒拿下來的縣城,集鎮之類的再慢慢收拾掌控,但是基本上不用擔心再遭到什麼實際性的反抗了。

而且這些收尾的事情,自然有第十五守備師以及新編成的第十六守備師去做。

第十六守備師,就是東進過程裡,以鎮江府、常州府、蘇州府、松江府四府之地的降兵為基礎整編起來的新守備師,兵力暫時不足,只有七千多人,但是和第十五守備師配合起來也足夠初步掌控這四府之地了。

至於第一師,他們作為大楚帝國的核心主力部隊,自然是任務繁忙的,拿下松江府後,第一師就馬不停蹄繼續南下直奔浙江嘉興府去了。

第一師為首的東進戰事打的很順利,而以第六師為首的南下戰事也算比較順利。

順風順水拿下溧水、溧陽後,又拿下了宜興,最後兵臨廣德州。

攻打上述地方,其實都沒和明軍發生大規模戰鬥,當地明軍或逃或降,基本沒怎麼進行抵抗。

只是繼續南下,殺到了浙北湖州府後,卻是遭到了浙軍的頑抗。

浙江早早就在湖州城一帶構築了防線,防禦工事厚實,而且駐軍裡還有新標軍,擁有不少的槍炮。

因為天寒地凍,當地又下了雪,加上第六師南下陸地補給比較麻煩,所以第六師稍微進攻失利後,也就暫緩了攻勢,準備讓連續行軍趕路多日的將士們以及騾馬好好休息休息,最重要的是等待後續的補給,尤其是彈藥補給抵達。

反正他們也不用太著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