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都是身強體壯,而且全員披甲,其中手持刀盾或長矛,用於近距離混戰的更是一看就知道至少身披雙甲的精銳。

哪怕是目前沒有遭到敵人,但是他們的站位也極有章法。

這很顯然,是經過長時間訓練,士兵之間的相互配合已經都快形成了本能。

這種精銳就算是他手底下的親兵都比不過。

他估摸著, 也就只有當年他在遼東抵抗東擄的時候,所遭遇過的那些東擄白甲兵能與之相提並論了。

東擄的白甲兵,其實也可以看成是東擄版本的親兵,家丁之流,一個數百人的牛錄裡,才有二三十人而已。

這個比例, 其實和明軍裡數百營哨戰兵裡才有那麼幾十個親兵的比例也差不多。

因為東擄也是窮的叮噹響,他們需要用有限的資源集中供養一批精銳計程車兵,充當軍隊裡的戰鬥力支柱。

雖然出發點不一樣, 名稱也不一樣,但實際上和明軍的親兵家丁模式差不多。

所以從軍制上來說,東擄軍和明軍是半斤八兩,基本都是你學我,我學你……

具體到戰鬥力的高低,則是更上層的影響。

畢竟人家東擄雖然窮,但是集中供養軍隊的錢糧,那可是大多都花在了實處上,而不是和明軍那樣, 大部分都進了官員的腰包。

而眼前的這支楚軍精銳,就給了宋大林一種堪比東擄白甲兵精銳的感覺。

實際上他這也不是錯覺,因為這一百多最先殺過來的楚軍將士, 乃是第六師第二十四步兵團所屬的精銳突擊隊。

而帶隊衝上來的乃是昔日在九江城戰役裡, 率軍最先打下三號大型堡壘,並在後續第一批率軍登上城頭的宋柏師上尉, 不,現在是宋柏師少校了。

九江戰役後論功,宋柏師被晉升為少校, 調任第二十四步兵團下屬第三營營長。

這一次金陵城戰役,為了配合起義軍快速拿下朝陽門,負責主攻任務的第十二步兵旅自然也是需要派遣最精銳的突擊部隊發起第一波進攻的。

因為上一次在九江戰役裡的突出表現,宋柏師被第十二步兵旅旅長親自點將,由宋柏師繼續指揮第二十四步兵團所屬的突擊隊,作為第一批攻城部隊。

宋柏師少校對這種任務自然是欣然接受的,這又不是什麼強攻,只是偷偷摸摸殺過去,然後在起義友軍開啟城門後第一時間殺過去控制城門,避免意外發生而已。

如今這任務已經是成功了一大半。

所以現在的他心情也很不錯,對著宋大林露出了笑容,語氣也比較和善。

倒不是因為兩個人都宋宋,五百年前是一家,而是人家宋參將是冒著身價性命為大軍開啟城門的,值得他和善。

而且宋參將和尋常投誠將領不一樣,這種戰前起義,並有著巨大功勞的降將,大楚帝國這邊一般都不會虧待。

等戰役結束, 宋參將大機率就會被安排到守備軍裡, 多了不敢說,但是一個守備軍的少校營長應該是穩的。

有付出就有回報,這是大楚帝國對降將們的一貫態度。

至於那些被迫無奈之下才投誠,那基本都是被軟禁的命,後續表現良好了,那才能得一個虛職,至於帶兵實權這一輩子就別指望了……

宋參將,以後也會是自己的同僚。

那麼主力部隊和守備軍不是同一個系統,但也都是陸軍的人不是。

這以後都是自家人,自然態度會好一些。

有了宋大林這個參將帶著數百明軍配合,宋柏師沒費什麼力氣就帶著突擊隊控制了城門,確保了初步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