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朝陽門那邊行動不順利,那麼他們將會改變計劃,並聯合其他投誠力量對朝陽門發動強攻,配合宋參將強行開啟城門迎接大軍入城。

不過這只是為了預防意外的計劃。

如果不出什麼大意外的話,宋參將用不著他們幫忙也能夠拿下朝陽門了。

畢竟駐防朝陽門的八百明軍本來就是宋參將的下屬,如今的明廷軍制早已經崩壞,上頭看似有文官壓著,但實際上早已經兵為將有。

這八百明軍乃是宋參將的直屬兵力,宋參將對他們的掌控力度還是很大的。

更不要說宋參將本身就有五十多人的親兵,這五十多親兵才是宋參將手底下的最精銳的力量,全員披甲,一個個都是久經戰陣的老兵,每天還好吃好喝供著。

尋常情況下宋參將靠著這五十多個親兵都能擊敗這八百多普通明軍。

更別說,宋參將還有軍情司的三十人幫忙,軍情司的人雖然不是職業戰兵,但是一個個也是身強體壯,並且裝備不差,除了盔甲刀劍長矛這些尋常武器外,還人手一把大楚帝國那邊數量還非常少的遂發手槍。

收拾一些士氣低下,裝備也不咋地的普通明軍營哨兵,問題不大。

大楚帝國的燧發槍研發工作在今年獲得了突破後,最先生產的可不是什麼遂發步槍,也就是二年式燧發槍。

而是二年式遂發手槍。

因為大楚帝國的燧發槍研發獲得突破,最先的就是遂發手槍了,漢天廠那邊從西式的簧輪燧發槍得到了啟發,又參考了最近這些年從西邊流傳過來的原始撞擊式燧發槍,把擊發機構從打火機式改為了撞擊式,最終才敲定了遂發槍的擊發機構。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的時候,明廷有個官員,也就是南京兵部右侍郎畢懋康也透過《軍器圖說》嚮明廷回報了諸多西式火器,其中就有西邊傳過來的早期撞擊式燧發槍。

說話這個畢懋康現在還在金陵城裡呢。

需要明確一點,畢懋康只是奉命把諸多火器的情況編寫成‘軍器圖說’報告上去,其中就包括早期撞擊式燧發槍的情況,並不是他發明了早期撞擊式燧發。

燧發槍,怕是早期的撞擊式燧發槍老早也從海上商路西邊流傳過來了。

而明廷獲知了這種早期撞擊式燧發槍後,之所以沒有大規模使用,也絕對不是因為明廷固步自封,人家明廷君臣其實對新式武器接受程度非常高,之前的佛郎機火炮,紅夷大炮,鳥銃,再到現在的滅賊炮、滅賊銃,人家明廷都大規模仿製並使用。

他們之所以不用燧發槍,純粹是因為西邊流傳過來的早期燧發槍其實不咋地。

點火成功率太低,而且造價高昂,根本不適合大規模裝備作為步兵的主力裝備。

就算是同時期的西方,人家也不裝備這些早期的撞擊式燧發槍,步槍使用的還是火繩槍為主。

部分騎兵有用燧發槍,但那是造價更高高昂,工藝更加複雜的簧輪式燧發槍,可不是早期的撞擊式燧發槍,而簧輪式燧發槍嘛,這玩意就更加難以大規模裝備了。

大楚帝國這邊搞出來的騎兵手槍,則是在這兩者的基礎上改進的撞擊式燧發槍,效能倒是過關了,但是依舊因為工藝複雜,導致價格高昂,產量有限。

大楚帝國這邊就算是把研發出來的二年式燧發槍的設計圖紙扔給明廷那邊,估計他們都造不出來多少,根本就沒辦法大規模裝備。

遂發手槍研發出來後,漢天兵工廠就開始設立了二年式遂發手槍的生產線,開始批次生產並裝備騎兵。

不過產量一直不高,到目前為止也不過生產了一千多支而已,而且這一千多支騎兵遂發手槍,一部分裝備給了剛編練的第二近衛師下屬的騎兵團,還有一部分則是裝備了第一近衛師的騎兵團。

還有極少數則是被分到了有暗殺,小規模廝殺等任務需求的情報機構手中,如此,軍情司這邊才擁有了幾十支遂發手槍。

有遂發手槍在手的這三十個軍情司人員,在近距離混戰裡爆發的戰鬥力還是非常可觀的。

——

宋參將、楚軍情報部門等人手做準備的時候,李元魁也是夥同其他幾個投誠大楚的官員們開始秘密召集護院家丁青壯。

李元魁作為主事人之一,再加上其本身就是南京工部右侍郎,在金陵城官場裡也是屬於有一定能量的人,因此明廷投誠官員這邊是以他為首。

李元魁把自家的護院以及部分忠心可用的家丁們召集起來後,也湊齊了大幾十號人,再加上其他官員們召集的護院和家丁,總數有兩百多人。

這兩百多人在當天夜裡,陸續聚集到了李元魁的府邸內。

這麼多人聚集在一起,哪怕事先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的人,大多也猜到了他們即將參與一件重大事件了。

有害怕的,有不情不願的,還有的想要偷偷摸摸離開去通風報信的,更有對此有所期待,想要憑藉一場大亂改變人生命運的。

什麼人都有。

而這種緊要關頭,李元魁他們也是拿出了十足十的魄力,當場就給眾人分發大量的錢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