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趕在下雪之前拿下金陵城,楚軍在拿下湖口後的行動就是比較快速,甚至為了繼續東進,都是沒有分出主力去攻打周邊的一些小城池。

對這些小城池,基本都是讓給守備軍去攻打,儘管楚軍也派遣少數主力部隊作為核心骨幹。

但是這些主力部隊主要也是用來鎮場子,避免這些守備軍被埋伏, 順帶著用來充當督戰隊的。

至於攻城這種活,主力部隊除了給以火炮支援外,步兵之間的戰鬥,還是以守備軍步兵為主。

這樣也正好能夠利用上東進戰役裡,收編的大量降兵,不至於讓他們吃白飯……

東進戰役裡,按照楚軍以往的規矩,對大量的降兵們進行了整編,除了部分新標軍裡的精銳被直接補充到了各主力部隊外, 其他的部分新標軍以及營哨兵裡的戰兵等,基本都是被編入了守備軍。

在九江一系列戰役,再加上後續攻打武昌等一系列戰役裡,楚軍接受了大批降兵,並整編出來了第十一守備師、第十二守備師,同時原先被抽調了一半兵力的第七守備師也是重新恢復了齊裝滿員。

而這三個守備師,也是楚軍後續在江西地區乃至池州府、徽州府等地區作戰,攻打各非戰略要地的主要兵力。

等楚軍繼續東進並相繼攻佔了池州府、並且殺到了太平府後。

羅志學從降兵中選人設立了第十三守備師。

同時在江北地區也用降兵設立了第十四守備師。

在攻佔蕪湖後,羅志學正式設立安廬巡撫地區,轄江南之池州府、徽州府、寧國府、太平府、江北之安慶府、廬州府、和州。

巡撫駐地為安慶,同時設立安廬守備司令部,暫時轄第十三守備師、第十四守備師。

不過在安廬地區省,作戰的守備軍其實也不止這兩個守備師,還有第五守備師和第七守備師呢。

只是第五守備師屬於楚北守備司令部所屬,第七守備師歸屬江西守備司令部所屬。

同時這兩個守備師因為在外征戰, 因此實際上又是直接歸屬參謀部指揮的,不出意外的話,這個兩個戰鬥力比較強的守備師還會繼續分別伴隨第一軍、第二軍作戰,不會留守楚北或江西。

楚軍的守備軍,其戰鬥力在主力師面前自然是不夠看的,不管是士兵素質還是裝備水平都遠遠不如。

但是如果和明軍裡的那些營哨兵們比起來,那可就算是比較能打的了。

畢竟楚軍裡的守備軍,除了少數新標軍裡沒能入選主力部隊的部分原新標軍士兵外,大部分其實都是從明軍營哨兵裡挑選的精銳,以戰兵為主。

楚軍的守備軍,也不是所有戰俘想要加入就能加入的,整個入選的比例大概在二分之一,甚至三分之一左右。

同時這些哪怕是守備軍,但是他們的裝備可能不行,然而伙食供應卻是不差的。

楚軍畢竟不差糧食,而且也不會和明軍那樣苛待將士,只要是為羅志學打仗計程車兵,那麼最少也能混個飽飯。

這伙食供應可能質量上比主力部隊稍微差了點,但是數量絕對是管夠的。

這伙食供應上來了,立馬就把這些守備軍計程車兵的軍心士氣都給抓住了。

一邊是天天吃不飽,一邊是天天能吃飽,僅僅是這一點差距,就足以讓楚軍守備軍計程車兵們爆發出來比明軍營哨兵更加強悍計程車氣。

同時在裝備上也普遍要好,儘管他們裝備的武器盔甲都是繳獲自明軍的武器裝備,但是因為繳獲的裝備數量多,同時整編的過程裡也只是挑選一部分降兵入選守備軍,因此整編的過程裡,守備軍基本都不卻刀劍長矛這些傳統裝備。

盔甲和火炮可能差了點,但是從比例上來說也要比明軍的營哨兵強得多。

此外還有一個更加關鍵的一點,那就是楚軍裡的守備師,那也是裝備野戰炮的,哪怕只是兩斤半野戰炮,一個師也不過只有區區十二門的野戰炮兵營,但這也是有的。

傳統營哨部隊裡的戰兵,再加上野戰炮,這路子其實和洪承疇走的路子差不多。

人家洪承疇也是繼續沿用舊式營哨兵,然後直接搭配新式的滅賊炮,也就是野戰炮進行作戰的。

還別說,效果還不錯。

建軍成本低,耗費算少,戰鬥力也可以保證。

這樣的楚軍守備軍,在攻打一些小城池,負責一些次要戰線的時候,打的往往也是得心應手。

以至於部分對面的明廷文武官員們大為不解。

這些楚賊明明不久前還是他們官兵的一部分,戰鬥力也不咋地。

怎麼到了楚賊那邊,人還是那些人,甚至裝備也還是那些裝備,怎麼戰鬥力一下子就飆漲起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