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線的楊嗣昌以及熊文燦他們編練新標軍了,而在東線,根據可靠情報顯示,史可法那邊也編練了新標軍。

史可法之前還嫡屬於楊嗣昌麾下的時候,就根據楊嗣昌的命令開始編練新標軍了,後來史可法的安廬巡撫地區劃歸陳必謙麾下,也得到了陳必謙的一定支援。

更重要的是,史可法鎮守九江、安慶一線,這背後就是江南,後頭一大堆人可都指望著史可法能夠擋住賊軍東進呢。

江南大批士紳權貴們可是極為害怕楚軍殺過來的,為此不少人都出錢出力支援史可法編練新標軍的。

對於江南士紳來說,明廷亡不亡他們可以不在乎,但是他們交不交稅他們就非常在乎了。

在明廷治下他們可不用交稅,但是一旦楚軍殺過來了,他們可就要交稅啊……

正所謂奪人錢財如殺人父母,江南士紳們自然是不甘心乖乖交稅的,讓他們親自上陣和楚賊廝殺不可能,但是出點小錢讓史可法去殺賊,他們勉強還是樂意的。

楚賊要江南士紳的的錢糧,他們自然是要抵抗的,哪怕真心出錢出力計程車紳只是一小部分,但是以江南的繁華,哪怕只是一小部分士紳的支援,也足以讓史可法獲得大量的錢糧了。

得到眾多支援的史可法編練新標軍,比楊嗣昌和熊文燦還要輕鬆, 根據參謀部情報司等情報機構的打探, 史可法分別在安慶和九江都編練有新標軍,具體數量不明,但是兩部記起來,保守估計也有上萬人。

這也就意味著, 後續大楚帝國和明廷的戰爭裡, 所面對的明軍主力就從以往的那些不堪一擊的營哨衛所兵,變成了新標軍以及部分邊軍。

嗯, 吳三桂為首的薊遼邊軍, 現在都還在河南一帶呢。

大楚帝國的北路軍有小股兵力和他們遭遇過,打的並不好看……

這也不是說吳三桂的這些邊軍們裝備更好, 士兵作戰更勇猛, 而是這些邊軍裡騎兵太多……

幾次中小規模的接觸裡,楚軍以步兵和炮兵為主的兵力,面對動不動就好幾百甚至上千的邊軍騎兵打起來特別難受。

出去野戰非常容易被放風箏,至於槍炮犀利……人家邊軍騎兵根本不和你玩近戰, 至於騎著馬衝陣更是別指望了。

人家就遠遠吊著你, 你列陣的時候他們就遠遠吊著你, 根本就不過來, 但是隻要你一動, 變成行軍佇列的時候, 直接就騎馬衝過來放箭了……

搞的後來, 北路軍那邊都是以守城作戰為主, 偶爾出城作戰的時候, 往往都是攜帶大量的四輪、雙輪馬車,部分兩百斤短袍和兩斤半野戰炮。

遭遇邊軍騎兵的時候, 以馬車為依託進行防禦反擊作戰,必要時候依託馬車進行撤退, 或者追擊。

而這,其實也是早幾十年戚家軍北上後, 對付北方草原騎兵的套路:用馬車和輕型火炮玩車陣。

只不過受限於騾馬有限,同時人家邊軍才是玩這種車陣的行家, 所以打起來也比較尷尬和難受。

這也是楚軍在北線整體處於戰略防守, 沒有大規模殺入中原的一個重要原因。

缺乏騎兵的楚軍,現在就貿然殺入中原的話,那等於是放棄自己的槍炮優勢和明軍比拼騎兵、車陣等優勢,得不償失。

北線先不去說, 且說東線。

如今楚軍要東進,那麼極有可能會面臨史可法麾下, 或者是其他明廷巡撫, 總督麾下的新標軍,同時在江北作戰的話,也極有可能遭遇吳三桂為首的邊軍騎兵。

為此,大楚帝國參謀部最近一直都在琢磨著如何更好的打這些新標軍,打那些邊軍騎兵。

這一場近衛軍、第一騎兵旅、第七師參與的演習,目的就是為了演練如此對抗新標軍以及邊軍騎兵。

但是實際演習結果,卻算不上多麼的明朗。

這一次演習裡, 近衛師全師出動, 打第七師一旅以及第一騎兵旅,然而實際交戰裡近衛師卻是被多次牽制, 最終無功而返,被迫撤退。

其中最核心的就是,扮演明軍新標軍的第七師, 他們選擇了據城而守,利用槍炮進行頑抗,讓近衛師久攻不下。

同時第一騎兵旅扮演明軍邊軍騎兵在外圍遊蕩襲擊,直接就切斷了近衛師的後勤線。

最終,近衛師為了避免遭到更大的損失,被迫撤退。

對於這個演習結果,徐志賢為首的一群軍方將領都不是很滿意。

哪怕在大楚帝國的歷次演習、沙盤推演裡,楚軍往往都是失敗的一方……

但是吧,就算是失敗往往也不會這麼慘啊,而且以往的演習或推演裡,裁判部往往會莫名其妙的給扮演明軍的一方加戲……

張口一來就是明軍有上百門火炮,眼珠子一轉就是明軍有幾千精騎,還是死戰不退的精騎,又或者是明軍士卒死戰不退,一個個都是天神下凡,又或者是乾脆給明軍一方的扮演將領開全地圖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