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嗣昌主持下的長沙,有著相當完善的城頭防炮工事以及城外的壕溝、堡壘工事。

同時對比臨湘守軍, 長沙守軍還有一個優勢那就是,城內有著三千新標軍右軍。

儘管這個右軍只是楊嗣昌用來掩蓋楚軍探子耳目的備份計劃, 但是依舊是按照楚軍主力部隊的編制和裝備進行編練的。

只不過兵員素質和裝備水平不如左軍罷了。

這個右軍裡擁有新式火槍約千杆, 兩斤半野戰炮六門,五斤野戰炮兩門。

這千杆火槍和七門火炮,就是長沙守軍裡最先進,也是最重要的守城裝備了。

除了這些先進槍炮外,城內的其他明軍還裝備有大約兩千杆的鳥銃,其他亂七八糟的火門槍數千。

攻戎炮,虎蹲炮等百斤以下的小炮三百多門, 百斤以上的將軍炮, 佛郎機炮等各種火炮約二十門。

整個守軍裡,配屬各類鐵甲約四千具, 有弓三千副。

為了湊集這些武器裝備,楊嗣昌搜刮了幾乎整個楚南,甚至從鄰近的四川, 江西,貴州,廣西,廣東等地都調集了一部分。

比如偏沅巡撫派遣的援軍裡,其實不少都是屬於貴州,四川等地方的衛所兵。

然而就這樣,依舊不足以抵抗楚賊!

楚賊在抵達長沙後的第四天,做好了攻城前的準備後,終於是針對明軍在城外構築的城外陣地,戰術節點發動了進攻。

僅僅是第一天的進攻裡,就讓楊嗣昌為首的城內守軍感受到了楚軍的龐大壓力,明白了楚賊為什麼能夠連戰連捷, 一路從南陽府由北往南,殺到漢陽, 再殺到武昌, 乃至現在的長沙。

楚賊的火炮, 實在是太猛了,根本就不是人力可以抗衡的。

楚賊攻城第一天, 就至少動用了大幾十門的各類野戰炮以及同等數量的臼炮。

隆隆炮聲持續了幾乎一整天。

在密集的炮火支援下,楚軍的多支部隊同時從多個方向對長沙城外的外圍防禦節點發動進攻。

明軍在城外的防禦節點,尤其是幾個戰術作用較為重要,地勢比較高可以部署火炮的小山頭,更是被楚軍在開戰的第一天裡就盡數拿下。

等到傍晚時分的時候,明軍在長沙外圍苦心經營,構築了數月之久的外圍陣地,已經丟掉了半數。

丟掉了半數兵力不說,而且兵力損失也極為龐大,這一天裡,明軍至少損失了兩千人的兵力。

這兩千人或死傷或投降,又或者是逃跑等等,永遠的從明軍建制中消失了。

而他們取得的戰果,僅僅是在反擊作戰裡殺傷了楚賊約三百人左右。

三百楚賊,這對於兵力足足有四五萬人的楚賊大軍而言,無異於杯水車薪。

開戰第一天就損失慘重,這讓楊嗣昌真正的感受到了楚賊的強悍。

這些楚賊打起仗來,套路和人們所認知的傳統作戰方式完全不一樣!

楚賊進攻之前,必定會進行炮擊,而且炮擊力度之大遠遠超過人們的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