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府府治武陵城東南方向四十多里外,一支和尋常明軍太一樣的明軍正在前行著。

這支明軍雖然都穿著明軍的袍服,但是卻沒有和普通明軍一樣拿著各種亂七八糟的武器。

這些明軍的單兵武器簡單而統一,約莫有一千大幾人配屬的是火槍,並且這火槍斌不是明軍裡常見的鳥銃,而是楚賊裡的那種大號鳥銃。

還有一千大幾人配屬的乃是長矛,這些長矛同樣是統一的丈半長矛,而這也正是楚軍長矛手裡使用最多的制式長矛。

至於傳統的刀盾手和弓箭手只有極少數,每幾百人的佇列裡,只有那麼幾十個這些傳統刀盾手或弓箭手而已。

並且這些明軍以大約六百人為一個佇列前進,大約六百人的規模,長矛手和火槍手佔據大半,只有少數的傳統步兵,這要是換一身灰色軍服,那麼妥妥的就是楚軍裡的一個標準步兵營。

只看這幾個步兵營,那麼就可以斷定這些明軍的身份了,他們就是楊嗣昌寄予厚望,在老家武陵裡秘密召集鄉勇編練的新標軍左軍。

這支新標軍左軍,除了擁有足足六個步兵營外,還效仿楚軍編練了一個野戰炮兵營,轄有十八門兩斤半野戰炮,還有一個和步兵營差不多規模的輜重營,一支約有三百騎的騎兵營,此外還有一個工兵營以及其他輔助部隊。

這編制,這人員配置以及武器配置,完全就是大楚帝國陸軍主力部隊裡一個混成旅的複製版。

為了打造這個新標軍左軍,楊嗣昌處心積慮籌集了眾多錢糧,搜刮了眾多工匠打造槍炮, 又耗費了將近半年時間持續募兵訓練, 最終才在上個月初步成軍。

而該軍統帥,則是楊嗣昌的堂弟楊嗣杏。

楊嗣杏,年四十有三,萬年年間舉人, 早年入仕為官, 雖然因為只是舉人出身起點比較低。

但是他有著楊嗣昌父子幫襯,再加上長期在陝西任職面對流賊的, 地方官員死傷甚多, 很多官員也不願意來陝西任職。

所以他混的也還算不錯,順利邁過了對絕大部分舉人出身的官員而言, 很難邁過的七品門檻, 進而擔任了陝西某個剛被流賊攻破城池,殺死了縣令的縣縣令。

嗯,主要是這地方是下等縣,而且周邊流賊橫行, 實在太危險, 但凡有選擇的官員都不願意來這裡擔任縣令。

而這, 也就成為了楊嗣杏的機會。

他在堂哥楊嗣昌以及叔父楊鶴的支援下, 一舉邁過正七品的門檻,成為了該縣縣令。

擔任知縣期間, 楊嗣杏募集鄉勇守衛縣城, 多次率軍和流賊作戰, 斬殺流賊頗多,博取了一個知兵善剿賊的名頭。

後續逐步高升,成為了陝西某散州的知州, 品級也升到了從五品。

只不過舉人出身的他,哪怕是有著楊嗣昌父子鼎力相助, 但是能夠在常規升遷裡混到從五品的知州, 那基本是到了極限。

想要再往上突破,比如獲得正五品的同知職務, 乃是更進一步成為四品大員, 那基本是不可能的。

明廷的官場潛規則了不允許出現太多這樣的事情, 萬曆數十年間, 舉人出身的四品大員不足雙手之數,如今的崇禎朝裡雖然多一些, 但也只有個位數而已。

由此可見舉人出身的官員, 侷限性有多大, 甭管你有沒有能力,才華如何,但是上限基本都被限死了,想要更進一步突破四品極限,那得立下潑天功勞,才華傲視群雄,加上朝廷急缺人才那才行。

要不然,還是別指望了。

而隨著楊嗣昌父親去世,楊嗣昌丁憂後,沒了靠山幫襯的楊嗣杏也對在繼續在仕途上瞎混失去了野心,再加上陝西那邊洪承疇一手遮天,而洪承疇可不會給楊嗣昌面子,所以楊嗣杏乾的也不如意。

最後乾脆辭官歸鄉了。

然而返回家鄉沒多久,楊嗣昌就被起復了。

楊嗣昌起復的第一件事就是想要編練新標軍,剛好堂弟楊嗣昌歸來,而此人又有著知兵名聲,也是帶過兵上過戰場打過流賊的。

所以乾脆就讓自己的堂弟來主持新標軍的編練事務了, 並且還給他保舉了一個正五品的湖廣按察使司僉事,行兵備事,專管新標軍左軍編練事宜,分巡常德府、荊州府軍務。

這讓楊嗣杏重新燃起了在仕途上繼續衝擊一把的野心。

因此去年開始,他就一直在家鄉里招募鄉勇,招攬衛所裡的各種人才,以編練新標軍左軍。

在楊嗣昌的大力支援下,在他自己的努力下,經過半年左右的努力,新標軍左軍終於在上個月正式宣告成軍。

整個新標軍左軍,轄步隊六營,炮隊一營,輜重一營,騎隊一營,工兵一哨等,全軍總兵力五千有餘。

所有士兵皆配屬長矛或滅賊銃,炮隊配屬兩斤半滅賊炮十二門,五斤滅賊炮三門。

其中的兩斤半野戰炮是以六門火炮為一個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