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四章 大楚造槍炮的不傳之秘:砸錢(第2/3頁)
章節報錯
產量,這才是最重要的。
至於錢,大楚帝國征戰過程裡繳獲的這麼多金銀,收稅收的這麼多錢不花留著幹嘛?
錢這東西,只有花出去了,換成了武器,換成了部隊的戰鬥力才有價值。
單純一堆金銀放在金庫裡,可不能讓大楚帝國統一九州。
如果換成楊嗣昌,他估計也會砸錢換裝備換戰鬥力。
但是吧,他就算想這麼幹也幹不了。
因為他沒錢……
長沙的楊嗣昌,為錢糧,為槍炮愁眉苦臉的時候,武昌城裡的羅志學卻是心情極好。
因為又一批五斤野戰炮順利透過船運抵達了武昌,並開始配屬第一師和近衛師。
這一批五斤野戰炮抵達後,使得了第一師的五斤野戰炮的裝備數量提升到了十八門,距離滿編二十四門還差了六門,預計下個月就能做到滿編。
同時近衛師也獲得了一批十二門,讓近衛師成為了第三支裝備五斤野戰炮的部隊。
而第二個裝備五斤野戰炮的部隊,則是位於南陽府的第二師,該師之前也獲得了八門五斤野戰炮的配置。
隨著這一批五斤野戰炮的到來,已經意味著襄陽兵工廠那邊的五斤野戰炮生產線已經進入了全力生產階段。
每個月可以生產十八門左右。
而這個產量只是五斤野戰炮的產量,襄陽兵工廠那邊同時還保留著生產兩斤半野戰炮的生產線,產量有所降低,但是每個月也能夠生產十二門左右。
這些批次生產的火炮,雖然還無法做到一個月就裝備一師,但是也能極大的緩解目前保鄉軍的野戰火炮嚴重缺乏的情況。
此外隨同這一批五斤野戰炮抵達的還有四門比較特殊的大口徑火炮,也就是九斤野戰炮。
保鄉軍的九斤野戰炮,出於控制重量,保持機動性的考慮,其身管倍徑是不如明軍那邊的同級別紅夷大炮的。
明軍的紅夷火炮的身管倍徑普遍在二十倍以上,甚至二十二倍,二十三倍左右,這種倍徑在這年頭,屬於非常典型的艦載加農炮。
但是保鄉軍的野戰炮的倍徑一向來都比較小,兩斤半野戰炮只有區區十六倍,五斤野戰炮是十八倍,九斤野戰炮也只有十八倍。
炮管減短了,同時保鄉軍的這些九斤野戰炮還是用青銅鑄造的。
用青銅火炮鑄造炮管,可以做的更薄一些,這重量自然也就更輕一些。
因此最終保鄉軍搞出來的九斤野戰炮,對比明軍同口徑的紅夷大炮是要輕了一大截的。
不過即便如此,這種九斤野戰炮也是屬於全炮重兩千多斤的大傢伙。
在機動性上肯定是要不如五斤野戰炮的,更別說和兩斤半野戰炮相提並論的。
但是這點缺陷也無所謂,反正現在保鄉軍也沒指望把九斤野戰炮進行快速機動,只要能在行軍的時候跟上步兵的行軍速度就可以了,戰場機動嘛,這種級別的火炮一旦在戰場上部署,那麼就不會輕易移動了。
這四門九斤野戰炮抵達,並加入了第一師所屬第一炮兵團的作戰序列後,足以讓第一師再一步加強野戰遠端炮擊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