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實話陳永福也沒太好的辦法,只能把希望放在本部戰兵上。

自己的本部戰兵擁有豐富的殺賊戰鬥經驗和個人能力,向來和賊軍步兵的戰鬥中即便不能大獲全勝,也能平分秋色。

只要能夠守住營寨,那麼後續就能固守待援。

他洪承疇總不能真的眼睜睜看著他陳永福被圍困,兵敗身死吧。

就算洪承疇不管他陳永福的死活,也得考慮南陽城乃至鴉路三關的得失吧。

對於是否能守住營寨,陳永福還是有一點信心的。

己方的騎兵只是半吊子,但是他手底下的本部戰兵裡的步兵和車營炮兵們可都是精銳。

在中原這一片地方上,他的兩千本部戰兵也是算能打的了,至少對上流賊是一打一個準,以少勝多那都是常規操作。

別說在中原打流賊了,就算是拉到宣大、薊遼一帶和東擄擺開陣勢交戰,也能支撐個一時半會的。

嗯,能支撐個一時半會已經很不容易了。

君不見薊遼宣大等地的所謂精銳邊軍和東擄交戰的時候,都需要儘可能的避免在野外和東擄正面作戰,一般都是依靠城池堡壘進行防禦作戰。

薊遼邊軍都如此了,戰鬥力更低一等的中原地區的明軍去邊地和東擄打,那就更不用說了。

但是,東擄是東擄,流賊是流賊。

在陳永福眼中也好,在朝廷諸公眼中也好,這兩者從來都是兩碼事,並且都很清楚他們兩者的戰鬥力不在一個層面上。

不吹不黑,入關前的東擄戰鬥力還是比較彪悍的。

這個時期的東擄,特別是松錦之戰的東擄是怎麼打仗的,太過詳細的不說,簡單形容則是:騎兵掠陣,炮兵轟完步兵衝,步兵衝完炮兵轟,如此反覆,等明軍陣型崩潰後騎兵衝上去掩殺擴大戰果。

他們的戰術很簡單的,甚至大部分時候作戰都非常的刻板,然而就是這麼簡單的一套東西,在野戰中能夠壓的薊遼明軍喘不過氣來,只能依託城池關隘進行防守作戰。

但還是那句話,東擄是東擄,流賊是流賊。

別看明軍在薊遼前線對上東擄很吃虧,但是在中原對上各部流賊,那可是很少吃虧的,大部分時候都是追著義軍打。

陳永福可不相信,對面的保鄉軍賊軍裡,在步兵上也能夠勝過自己,能夠在己方結營自保的情況下,和東擄一樣身披重甲,悍不畏死衝上來廝殺。

只是吧,想要依託營寨自保,他們得退回營寨才行。

羅志學會給他這個機會嗎?

廢話,羅志學又不傻,肯定不會給他撤退回營寨的機會啊。

他之所以讓王大壯率領第四步兵營、第二炮兵哨等南下部隊沒有直接進入趙莊,而是繞行西側,就是想要一戰定乾坤,避免陳永福率領主力退回營寨,爭取在野戰中徹底把陳永福所部殲滅。

至於說不消滅陳永福所部,避免明軍重視的情況,現在已經是不可能實現了。

人家明軍又不傻,自己這邊已經暴露出來了四千多人的兵力,還有槍有炮有精騎,並且還盤踞在伏牛山東部一地,掌控了南陽府大量鄉野地區。

明軍裡的高階官員們再傻,也能看得出來保鄉軍是個巨大威脅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