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二章 打地主分土地(第2/2頁)
章節報錯
伏牛山深處裡的山民都是最近幾年陸續逃荒進山的流民,他們逃進大山後會自行開墾荒地種植。
畢竟大山裡也沒什麼人管著他們,想要重地自己直接開荒就是了,這大山裡的土地雖然都比較貧瘠,但是也沒人管你啊,你愛怎麼開荒怎麼開荒。
因此短時間裡,伏牛山深處的十幾個村落也不存在大規模地主和佃戶這種關係,只有零星那麼一點。
這一次兩哨出山徵糧,算是第一次搞分地這種事。
對此羅志學也比較重視,仔細聽取了林冬生和王大壯的報告,但是根據林冬生和王大壯的報告,說是分地的進展很一般。
那些佃戶們對此也沒什麼太大的觸動,很多人甚至並不認為一群反賊主持的分地,他們就等於拿到了土地了。
對此羅志學也知道問題出在那裡,不外乎就是保鄉營雖然攻打了部分村莊裡的地主,並主持了分地,然而保鄉營都是分完地後就走了,頂多就是按照吩咐委任了當地的某個人當村長而已。
也就是說,保鄉營暫時還沒有對這些村莊形成實際控制。
既然沒有實際控制,人家自然就覺得你說的話是放屁。
對此,羅志學早有預料,等他折騰好了保鄉營的內部構架後,就會針對各村寨的管理進行最佳化調整,設立真正的管轄制度,並派駐一部分兵力在外圍駐防,巡邏,以整整的控制伏牛山這塊地盤。
在這之前嘛,他還得繼續折騰保鄉營的內部構架,雖然之前設立了各處,也任命了各處長,但實際上都只有一個空架子,還無法發揮出來真正的作用。
造成這種情況的問題就是缺人。
因為保鄉營裡的文盲遍地,連各級管理人員都是文盲的情況下,羅志學現在連各種規章制度都還沒有搞出來呢。
招攬人才,建立完善的行政、軍事管理制度,這已經成為了保鄉營進一步發展的重要保障。
問題是,得從哪裡弄到足夠的人才?
想來想去,羅志學還是把目光打到了林冬生帶回來的七個讀書人身上。
這七個讀書人都是林冬生橫掃南部外圍各村的時候帶回來的讀書人。
當然了,他們並不是保鄉營攻打的各地主的子弟。
林冬生他們又不傻,不可能前腳殺了他們的家人,後腳又把他們帶回來當人才用的。
實際上七個讀書人雖然是被綁著回來的,但真不是那些被滅家的地主子弟,而是那些投降限糧後的各地主家庭子弟。
把他們帶回來一方面是當人質,這樣那些投誠的地主就不會瞎搞了,也方便下一次他們繼續去徵糧。
另外一方面嘛,林冬生聽羅志學說過好幾次缺讀書人了,所以就乾脆把這些人綁了帶回來。
羅志學看到這七個讀書人後,沒有第一時間就進行招攬,而是把他們先是扔到了戰俘營裡幹了幾天活,再讓人挨個談話。
無非就是給他們兩個選擇,一個繼續在戰俘營裡幹活,另外一個則是進入各處當文書。
都是幹活,但是待遇卻是截然不同。
這七個讀書人又不傻,人家也知道一旦去什麼各處幹活,就等於投賊了,這投賊後一旦事情暴露,別說以後想要去科舉了,說不準家裡都會遭到滅頂之災。
所以他們開始一個個都拒絕了。
然而幾天下來,也都陸續屈服了。
戰俘營的日子可不好過,天天累的半死還吃不飽,再鐵的漢子也熬不了多久啊。
就連黃光茂這個正四品的都司將領,都受不了戰俘營的苦楚,前天都是主動說要為保鄉營效犬馬之勞,對這人羅志學還比較重視,直接給了他一個參謀處高階參謀的虛銜,也不用幹嗎,先觀察著。
那幾個讀書人受不了陸續表示投賊之後,甭管他們願不願意都是陸續到了各處幹活了。
看到效果良好之後,羅志學很乾脆又讓王大壯帶著人再走一趟,把他之前去過的各村裡的讀書人也‘招募’過來。
羅志學估計著,有了這一批高階人才,再加上之前招攬的山民中的人才以及戰俘中裡投誠的人才,這初步的管理體系應該是能夠建立起來。
至少,公文有人寫有人看了不是。
而這,對於保鄉營而言已經是巨大的進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