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的衣服都破了,馬上冬天了,不好過冬。每人分一些布料,做些衣服。婦女們多辛苦一下,相互幫忙,先給孩子做。”

流民們沸騰了,這是遇到活菩薩了嗎?給自己活幹,吃飯管飽,還發衣服。

“多謝晁莊主。”

“莊主大恩,我等沒齒難忘。”

晁蓋幫助裁縫,挨個的給流民發放布料。

火堆旁邊,吳用目光深邃,這還是自己認識的那個晁蓋哥哥麼?

仗義疏財,說起來容易,真正做起來很難很難,有的人親兄弟親哥借一點錢還得惦記著什麼時候還,更不要說素不相識的陌生人了。

老粗布雖然不值錢,可是這滿滿的一馬車那最少也要十幾貫錢。

分完布料,眾人高興壞了,再也不用衣衫襤褸了。這年頭婦女們大多心靈手巧,一把剪刀,一些針線就能做衣服。

晁蓋回來,看了看若有所思的吳用。

“加亮,想什麼呢?”

吳用吃了塊肥肉,嚼的津津有味:“哥哥是悟到了什麼。”

“悟到什麼,什麼也沒悟到,無非就是散財而已。不能讓兄弟們笑話我晁蓋言而無信,哈哈哈。”

“錢越花越多,可是種糧養殖來錢太慢,開酒樓也不過小打小鬧,哥哥還需要另外想辦法搞錢。”

晁蓋指了指牛場東面的溪流:“那條溪水夏秋季節的時候水流很大,咱們要做的產業就在那溪流上,過些日子你就知道了。你接著招募流民,五六百戶才好。”

“好,堅定路線跟著哥哥走。”

這也不是什麼新鮮路線,而是學習的曾頭市,聚集流民,為自己工作,既落了好名聲,還賺錢了。

晁蓋開始大量投資,先後買了兩匹公馬,二百多頭毛驢,分發給了自家佃戶飼養。

緊跟著在晁家村的大路口上,建造了一個小客棧。有那麼十幾間房舍,賣些酒飯,提供住宿。來往的流民,但凡有沒錢吃飯的,來晁家客棧,都會有個贈送套餐,五張大餅,五棵大蔥。

山東道上的習慣,大餅卷蔥,這是很好的吃法,要是節省點吃,五張大餅最少能堅持五天的時間。

晁家有自己的木匠,是本村的一對夫婦,也不種地,常年為晁蓋家做木工。

晁蓋來到木匠鋪的時候,木匠晁有才正在製作鋤頭柄呢。

“莊主來了,鋤頭柄正抓緊做,再有兩天就能完工。”

“有才過來歇會兒,今天找你有事情。”

有才見晁蓋有事,放下手中的活計過來。

“莊主,有事你說話。”

“是這樣,你這木匠鋪要升升級,升級為木工坊,你來做坊主。再招募十來個木匠,二十幾個學徒。待遇你來定,比同行稍微高一些就成。”

有才很激動,這麼多年總算是熬出頭了。

“莊主,擴建了咱們做什麼?”

“水磨,水碓會做不?”

“會做,只是石磨、石舂需要從外面訂購。不知道莊主要做多少?”

“一百套石磨,一百套石碓,可能回頭還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