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在天河星的不遠處就有一大片的隕石帶,似乎時不時就會有隕落砸進天河星中。

這些都相對正常,蘇常也在書裡有過了解,所以算不上震驚。

之後的東西,就讓蘇常有些意外了。

在星球外圍,還有大量的空間站以及艦艇裝置,似乎是在防備著星球內部的某種東西。

至少這麼大的陣仗,蘇常是沒有在藍星見過的。

藍星的外圍空間中,最多就是軍事用途的星際防衛,卻不會有這麼大量的武裝力量在等待。

蔣世曼似乎明白蘇常內心的不解,指著那些東西和遠處的天河星道:“天河星是一顆聯邦有管理,但卻沒有完全殖民的星球,它是不被計算在聯邦十顆本土生命星球當中的。”

十顆本土生命星球,是人類聯邦的基本盤,這十顆星球是在各方面都被聯邦控制且掌握的。

或許每個地方都會有一點問題,都會有聯邦沒辦法接觸和沒精力管理的地方,但總體上來說,是聯邦可以隨意插手和操控的。

除此之外,人類還接觸到很多的文明和生命星球。

如果基蘭文明、九宮文明、蟲族這樣的大型文明,擁有相當的實力,聯邦就不可能對其進行直接殖民,大體上還是相對和緩的接觸,非必要不適用戰爭手段。

而對於弱小的一些文明,聯邦的手段就不會這麼客氣了。

聯邦是人類的聯邦,是保持絕對理智,只講種族利益與關係的社會結構體。

聯邦所作的一切絕對與選擇,都是在整個人類群體上有益的,它的存在也是為了藍星人類的不斷發展與崛起。

憐憫、道德、法律都是在聯邦之內講的,放到種群之間的生死戰鬥中,這些就顯得十分可笑了。

星海之中,兩個文明相撞,率先出現的一定是戰爭。

除非一方強大到另一邊甚至升不起任何的反抗心理。

天河星的土著是一群和人類相差無幾的生命體,只不過他們走的是類似於九宮文明那樣的修真模組,對於人類聯邦也相當仇視。

發現天河星後的兩年不到,聯邦就開始了對天河星的征討,大戰打到現在已經有接近六十年,但卻一直沒有拿下來。

雙方一直耗著,都在等著對方流盡最後一滴血。

“但是我告訴你,這場戰爭聯邦必勝,”擺擺手,蔣世曼的語氣中充斥著肯定:“唯一的區別就在於,我們是在勝利之後直接鎮壓對方,強行融入我們,還是雙方以相對和平的模式共存。”

“就快了,聯邦的耐心也是有限度的,這些天河星土著自以為可以憑藉自己的手段永遠護住天河星,卻不知道這種想法有多麼的可笑。”

蔣世曼話中的選項好像差不多,但背後的意義截然不同。

強行融入,其實是某種意義上的清洗或者殺戮。

相對和平的模式,在現在的聯邦星球中也有存在。

即原本的星球土著選擇投降,放棄抵抗,聯邦會接收對方的一切制度、教育、文明司法權和知識,然後對其進行改造,成為人類群體的一部分。

變成真正意義上的聯邦公民。

然後再經過一代又一代的同化,讓他們真正成為藍星人類的一部分,成為某種意義上的“人類土著”。

這樣的方式可以極大程度上的減小聯邦的戰鬥損失,同時獲得大量的利益補充,歷史已經證明,這會是一個很好的選擇。

當然,凡事有弊有利。

有些選擇不好說。

在蘇常和蔣世曼說話的功夫,星際艦艇已經透過天河星外的聯邦防禦體系,正式進入天河星。

星際艦艇穿透雲層,直接朝著下方的陸地而去,一大片綠色的海洋森林呈現在所有乘客的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