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他心中早已有了答案。

唐朝歷代皇帝都有史官記錄起居注,也就對皇帝人生經歷的實錄。按規定,為後世修史可信,這種記錄當世皇帝不能檢視。但是李世民不僅看了起居注,還大行皇帝權力,對起居注做了修改,因此這段文字將玄武門之變描寫成秦王的自衛反擊戰,也就變得可以理解了。

王晊在玄武門之變這場歷史大戲中的角色,就是一個背棄舊主的叛徒,同時也是秦王反戈一擊的功臣。

可蹊蹺的是,作為玄武門之變中的功臣,史書上卻沒有太宗封賞王晊的記錄。要知道如果真的如史書所寫,沒有王晊的報信,李世民很有可能被兄弟們先發制人,那時不僅玄武門之變的結局要改寫,大唐289年的恢宏歷史更要改寫。

類似王晊的角色,玄武門守將常何也是居功至偉的小人物,卻在後面的史書中留下了一路升遷的記載。

玄武門之變是李世民最在乎的一段記載,每一個字都被反覆琢磨過。王晊的名字出現了,就絕不是閒筆!

抱著這個念頭,林默又翻開五代後晉劉昫等編纂的《舊唐書》。相比於《新唐書》,《舊唐書》成書更早,採用的史料更為豐富,因此很多時候史學家會在兩書中對比同一段歷史的記載,從而探尋那些被隱匿的真相。

遺憾的是,《舊唐書》中關於王晊的記載與《新唐書》無差,都是在齊王李元吉的傳記角落裡。至於隱太子與齊王李元吉的密謀,還有李世民由此定計血洗玄武門就更是如出一轍。

王晊的一生彷彿在告密後戛然而止,他的出現,似乎就是為了點燃武德九年六月初四,玄武門兄弟相殘的戰火。

林默合上了書本,掩卷長思。

如果王晊的結局不是漏寫,那麼便是被勝利者李世民可以抹去。

一個棄暗投明的對手,多麼適合宣揚他的正義和偉大,適合證明李建成和李元吉的不得人心。他連幫助李建成謀害自己的魏徵都能相容,怎會抹去王晊的存在?

唯一的解釋,就是王晊的身上有故事。一個李世民不願流傳於後世的故事。

而在史書裡立下“王晊”兩個字,已經是太宗皇帝對這個小人物的莫大恩寵。

此時,手機螢幕傳來訊息,是粉絲們又在讀者群裡催更。

“大佬,新書還沒想好嗎?”

“難道是升官發財,退出文壇了?”

“是不是進去了?男人有錢就學壞……不過我們願意等!”

林默的嘴角露出一絲淺笑,他突然覺得自己終於有勇氣去談及小說生涯的未來。

“再寫了,再寫了。”他隨手回應道。

讀者群瞬間炸鍋,粉絲們紛紛留言,詢問新書的名字、背景和主角身份。

“只能透露目前的書名。”他眼珠一轉,敲下了五個字:

“玄武門魅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