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烈士暮年(第1/2頁)
章節報錯
林默和餘承要找的人,是負責為長安守軍調配糧草輜重之人。這樣的人雖然沒有帶兵的實權,可是能夠靠指揮運糧車隊,將朱贊王雙等人從雷布手中買進的私販暗貨倒賣出關,送到洛陽的乃至鄴城、下邳等地的集市上。
論罪,這樣的人算是共犯幫兇,自然不能和參與販私的朱贊相提並論。但是此人掌握整個長安乃至雍涼所有將領販私的最為關鍵渠道,實際上是整個關中將領腐敗的集大成者。
如果被程武等人發現,此人能求得軍前正法,已是一種仁慈了。
而龔正之前的調查案卷中,雖然參與販私的將領之位高低不等,但是卻全部與一個名字有關。
徐福,官居曹魏右中郎將,眼下正是在長安負責糧草和輜重接運之人。
“赤帝可聽過此人?”
餘承不置可否,扭頭看向林默,卻見他眼中滿是滄桑。
“聽過,說起來他的故事要追溯到建安年間。”林默惆悵說開去……
時間回到建安六年,一個揹負長劍的年輕儒生滿懷壯志踏上了新野的土地。他扣響了當時蝸居小縣的梟雄劉備的大門,自稱能夠幫助梟雄一改頹勢,成就霸業。已經烈士暮年的梟雄十分欣賞年輕人的膽魄,將其收為股肱謀士。
年輕人不負眾望,運籌帷幄間為新野彈丸小城抵禦了來自北方霸主一次又一次的進擊和圍剿。
合作雖然美好,但是梟雄從來不滿足於割據。
劍指天下,年輕人知道自己力有不逮。為報答知遇之恩,年輕人向主公引薦了自己的摯友,一位被稱為“臥龍”的不世之材,希望合二人之力,為主公搭建起一個帝國。
後來的故事舉世皆知。北方的霸主懷抱志在千里的雄心策馬南下,卻被梟雄和臥龍聯合東面的猛虎,痛擊于濤濤長江中,就此鎩羽而歸,終其一生未能實現天下歸心的野望。
而在這場載入史冊的洪荒大戰中,年輕人卻不見了蹤影。
史書上說他因為母親被俘而心神慌亂,在忠與孝的歷史難題中選擇了前者,在敗軍之際拋棄了梟雄,北上成為霸主的幕僚。
而小說家給了他一個還算體面的結局——走馬薦諸葛,只是微微調整了人物的出場順序,卻保全了君臣之誼的體面,還造就了一段亂世離喪中飽含無奈與赤誠的佳話。
故事的結局是,當這個年輕人沉默的走進北方的朝堂後,史書上再也看不到他的名字,只知道那個曾經以匡扶大漢為己任的熱血青年,以一紙勸進表徹底宣告了對初心的背叛,成為了幫助曹丕殺死大漢王朝的掘墓人。
幾十年風雲變幻,一代人歲月滄桑。
屠龍勇士最終臣服在巨龍腳下,反倒是他當年親手舉薦的摯友,已經以丞相之姿接過大漢王朝的昭昭烈火,併為之宵衣旰食,鞠躬盡瘁。而他作為臥龍的舉薦人,如今只是北方朝廷裡可有可無的小人物。
這個年輕人便是徐福,不過他曾經還有一個更為響亮的名字:
徐庶,徐元直。
聽完徐庶的故事,餘承輕輕嘆息:“想不到長安還有這樣一位人物。不過如果真像你所說,當年他背棄先帝,那就絕不可能是白帝,難道天下還有背叛兩次而得善終之人嗎?”
“到底是背棄先帝,還是亂世中不得已而為之,恐怕只有他和先帝才知道。就算是他背棄過先帝,只要如今願意重回大漢,想必諸葛丞相一定會歡迎的。”
林默輕輕合上了卷宗,仰面沉思。
徐庶的晚年在史書上是一片空白,甚至這位精英謀士的形象,在他心中也漸漸模糊起來。
徐庶若是白帝,答應龔正與諸葛北伐的大軍裡應外合,締造“興復漢室,還於舊都”的偉大功績,確實無論對帝國還是本人的人生,都是一個再圓滿不過的結局。
白帝,但願你的名字是徐庶。林默在心中祈禱著。
翌日巳時,長安街衢人頭攢動。剛過了十五,每個人都有為生活奔忙的理由。
一員威武的將校在人群中格外出挑,行色匆忙。與人摩肩擦踵時,他會下意識拉下氈帽的帽沿,似乎不願意自己的面容被人記住。
他的腳步在安西將軍府不遠處的一間小院前停下,咸亨米店負責給在長安的各位將官送糧,誰的宅邸在哪都一清二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