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九霄等人乘樓船順江而下,一路再無波瀾。

翌日,巫峽終於到了。

“汴水東流虎眼文,清淮曉色鴨頭春。君看渡口淘沙處,渡卻人間多少人。”這是劉禹錫的《浪淘沙》,雖寫的是黃河之水,但此時用在長江似乎也無不妥。

巫峽綺麗幽深,以奇險俊秀名揚天下。

峽長谷深,奇峰突兀,層巒疊嶂,雲騰霧繞,江流曲折,百轉千回。

舟行其間,如在畫裡。

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鳳九霄依舊起得早,獨立船頭,領略著兩岸絕美的風光。

此時太陽仍未升起,天光只是矇矇亮。清晨的江風有些清冷而潮溼,夾雜著江水獨有的腥氣味和兩岸植被的特殊氣味,有松林的油脂香,也有腐爛的楓葉的味道。

看兩岸山間雲霧繚繞,宛若人間仙境。鳳九霄不禁想到了賈島的那句:松下問童子,言師採藥去。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

對於真正的隱者,鳳九霄覺得應該是“善悟道,擅養生,能採藥”,三位一體。

道行高深者應該是鶴髮童顏,道骨仙風,往來如電,天馬行空!

他們獨來獨往,遠離塵世的喧囂。

真正的隱者是不會讓人隨便尋到的。

鳳九霄對隱者一直有不同的看法。真正的隱者應該無名無姓,無慾無求才對。

但許多隱者“名垂千古”,卻對外說“不求聞達於諸侯”!真是笑話!

譬如昔年諸葛武侯,自詡隱者,號稱南陽臥龍,與“願者上鉤”的姜太公各有千秋,都是透過種種手段引起掌權者的關注,然後吊起對方的胃口,從而實現自己的價值。

當然敢待價而沽的前提是他們確實有那個本事,不然最終等待他們的可就是帝王的雷霆之怒!

哪一個開國帝王都不是笨蛋!武王不是,劉備自然也不是。

相比臥龍,鳳九霄對鳳雛的印象要好的多。這人不做作,真實得很,他沒有假裝謙虛說自己如何不行,而是坦然接受鳳雛的外號。何謂鳳雛,小鳳也。假以時日,小鳳成長,一飛沖天!劉備請他出山他立馬就答應。他毫不掩飾自己想濟世天下的雄心壯志,沒有使出三顧茅廬的招數。他全憑自己的本事行事。

當然,誰也不是當事人,也不能以自己之心度諸葛武侯之腹,真實的歷史到底是怎樣的誰又能說得清楚?

當然還有另外一種情況,比如陶淵明就是另外的例子,“自幼修習儒家經典,愛閒靜,念善事,抱孤念,愛丘山,有猛志,不同流俗”,可是後來入仕為官,“在昔曾遠遊,直至東海隅。道路迥且長,風波阻中途。此行誰使然?似為飢所驅。傾身營一飽,少許便有餘。恐此非名計,息駕歸閒居。”

官場的黑暗和相互傾軋是他所始料未及的,豪情壯志硬是被一些小人打得蕩然無存!

幾經波折,反覆為官,心情愈發的矛盾,幾任參軍之上便反覆唸叨“園田日夢想,安得久離析”,最後出任彭澤令,更是掛在印而去,當他的隱者去了。

自此“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陶淵明活脫脫是一個被逼出來的隱者!

他不想當隱者,但現實讓他不得不低頭!

鳳九霄不禁感慨萬千。

這世上真是無奇不有。有人為了“達濟天下”,刻意將自己塑造成一名“學究天人”的隱者,有人卻是被逼無奈不得不裝成隱者。

前者最終“聞達於諸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而後者則窮困潦倒,家徒四壁,義熙四年六月中,陶淵明又逢家中火災,宅院盡毀,被迫遷居,怎一個慘字了得!

嘆了口氣,鳳九霄收回思緒,看著兩岸青山連綿起伏,鬱鬱蔥蔥,與投在江中的倒影相映成趣,景色頗為怡人。

江水碧綠如翡翠,無數的船隻往來其上,越往前行,船隻越多,由此可見巫山碼頭越來越近了。

看著絕美的畫卷,鳳九霄心中忽然湧出一句:江山如此多嬌,引得無數英雄競折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