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二十兵一的原則,燕州可養兵馬一百八十多萬。

但是,楊楓吞併匈奴、鐵勒和高句麗國之後,將各地的兵馬進行整頓,去蕪存菁,只留了一百五十萬。

其中,因為高句麗國的兵馬戰鬥力最弱,被裁員的數量也是最大的。

軍事改革之後,不但釋放了大量的勞動力,更是減輕了軍費開支,提高了生育,對燕州自然是有益無害。

須知,以前的時候,單單一個高句麗國,就有兩百萬的兵馬。

不過呢,除了這一百五十萬正規軍之外,楊楓還在各地搞起了預備軍。

說白了,這裡的預備軍,基本上相當於後世的民兵。

不忙的時候,預備軍進行各種訓練。

農忙的時候,預備軍則是忙於自家的農田,或者去幫助一些弱小。

因為預備軍都是本地人,吃喝住的問題都不是事,官府只需要每月給他們發放正規軍軍餉的一半就行。

一旦正規軍打仗有所損失的時候,就會從各地的預備軍中擇優錄用,使得正規軍能一直,並快速保持在一百五十萬的數量。

這一百五十萬兵馬的分佈,也不均勻。

高句麗國,只留十萬,各地治安大都由預備軍擔任。

鐵勒之地,有二十萬兵馬陳兵於鐵勒與幽州的接界之地,以防幽州軍北上。

而鐵勒本土之地,則是也有十萬兵馬,主要護衛賀胡真城。

燕州與大荒國的接界之地,也就是匈奴之地,則是有五十萬兵馬,其中騎兵三十萬,步兵二十萬,一邊訓練,一邊防備大荒國出兵。

在幷州與冀州的接界之地,也是燕州本土的地方,各有二十萬兵馬。

當然,這四十萬兵馬,是楊楓做樣子給楊欽看的,以防楊欽對幷州和冀州起疑心。

最後的二十萬兵馬,基本上就都在薊城了。

楊楓的這種軍制,從最大程度上減輕了燕州的財政負擔,也最大程度地增加了務農、經商的人數,再有楊楓統治之法,使得燕州之地格外富庶。

這也是匈奴之地,鐵勒之地,高句麗國之地,人人都沒有反心,能快速又心甘情願地接受楊楓統治的原因之一。

諸葛先拱手道:“王爺所言甚是。”

“如今,我燕州滅匈奴,定鐵勒,平高句麗國,亂倭島,結盟維部與大吳國,羽翼已豐氣候已成,實力不在大楚國之下,無懼也。”

“只是,師出須得有名。”

“卑職以為,王爺可以以先皇與先皇后之死為由,脫離大楚國,建立燕國,登基稱帝。”

“如此一來,大楚國必生內亂,我大燕國則是軍民士氣大漲,有益無害。”

“到那時,只憑一個大荒國,根本無法壓制我大燕國,則我大燕國建國之事順矣。”

喜歡割據自立後,我強娶了敵國太后請大家收藏:()割據自立後,我強娶了敵國太后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