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勤的保障,在一場戰爭中,體現出來的意義十分巨大。

後勤,也就是糧草輜重。

輜重,又包括兵器、盔甲,以及鍋碗瓢盆,紮營所需要的各種東西,等等。

一句話,很複雜。

如果一直打勝仗,後勤的補給就不會太多,主要是兵器和盔甲的損耗,等等。

畢竟古代的冶鐵技術有限,生產出來的刀劍,砍在盔甲上幾下之後,刀刃和劍刃就會捲起來,需要更換。

還有箭矢的損耗,是最巨大的。

盔甲也一樣,被刀劍砍了很多次之後,也會換掉,需要更換。

如果軍械的補充不能到位,就會使得傷亡增加很多,於戰不利。

而一旦吃了敗仗,或許大部分的輜重都會丟掉,還需要重新再補充,就更麻煩了。

所以,打仗的時候,最燒腦的不是指揮大軍的將帥,也不是出謀劃策的謀士,而是負責後勤供應的人。

後世的歷史上,劉邦之所以能夠擊敗項羽,建立大漢王朝,跟三個極其厲害的手下是分不開的。

領兵打仗的韓信,出謀劃策的張良,以及負責後勤的蕭何。

三個人之間,誰的功勞最大,真是不好說。

但是,最累的人,一定是蕭何,因為劉邦吃過的敗仗實在太多了。

什麼叫重整旗鼓?

募兵、徵糧,各種輜重的籌集,等等,著實需要大能耐。

對於吳楚之戰,起到最重要作用的,自然就是熱兵器。

楊欽很狡猾。

因為大吳國與燕州結盟了,楊欽知道大吳國獲得了高射炮,於是就下旨,每一次轟炸,只出動一架飛機。

這個法子,確實不錯。

城池的頭頂,只有一架飛機,跟有十幾架飛機,轟炸的效果完全不同。

但是,對於高射炮而言,擊中飛機的機率,也是完全不同的。

十幾架飛機在飛,高射炮或許輕易就能擊落一架,因為多,因為密集。

可只有一架飛機在飛,擊中的機率就會小很多。

凡事,有一利就有一弊。

雖說高射炮的命中率低了,但單架飛機的轟炸力度也低了,高射炮的發射次數也就多了。

而且,跟蒙城之戰不同的是,燕州賣給大吳國的高射炮並非只有一門。

多門高射炮一起發射,雖然算是盲打,但命中率自然也就大大提升了。

第一戰,在滕州的谷山郡。

吳軍為了應對楚軍戰鬥機的轟炸,準備了十二門高射炮。

而楚軍,按照楊欽的旨意,只出動了一架戰鬥機。

駕駛戰鬥機的,就是大楚國的第一個飛行員牛三強。

在大楚國目前所有的飛行員中,牛三強的駕駛水平最高。

楚軍的戰鬥機飛到谷山城的上空之時,吳軍的高射炮也早就準備完畢了。

十二門,分散開來,幾乎是同時開炮的。

喜歡割據自立後,我強娶了敵國太后請大家收藏:()割據自立後,我強娶了敵國太后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