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1章 靠山王楊昊的手筆(第1/2頁)
章節報錯
聖旨,很快就到了靠山王楊昊的手中。
說起來,也是很巧合的。
原本,靠山王楊昊是定居在渤州的。
但在先皇楊顯死了之後,楊欽擔心渤州與燕州太近了,只隔了一個幽州。
萬一楊楓勾結靠山王楊昊,搞一些陰謀,可就不好了。
在靠山王楊昊與鎮山王楊晨之間,楊欽最忌憚的就是靠山王楊昊,畢竟他打仗實在太厲害了。
而且靠山王楊昊在渤州已經多年,為了防止他在渤州形成自己的勢力,將他南遷也不啻為是一個好辦法。
於是,楊欽就下了一道旨意,多賞賜給靠山王楊昊一些錢財和田地,將他弄到明州去了。
也虧得這樣,不然的話,渤州被前齊勢力佔據,等於是被燕州佔據。
楊楓若是與靠山王楊昊聯合,楊欽的壓力就更大了。
靠山王楊昊接了聖旨,陷入一陣沉默。
楊欽在聖旨上雖然只寫,宣靠山王楊昊一家人入京覲見,別的事什麼都沒提。
但靠山王楊昊明白,他們這一行進京容易,想要離開雒陽,那就是千難萬難了。
靠山王楊昊雖然養尊處優,但他卻關注著大楚國的形勢呢。
晉州失守,蜀州即將不保,柳天波又久克齊州不下,楊欽卻命他在這個時候進京,而且是帶上家眷,這意思太明白了。
說心裡話,靠山王楊昊不是沒想到當皇帝。
但家族選中了先皇楊顯,靠山王楊昊有些不甘,卻顧全了大局。
先皇楊顯在的時候,奪了他的兵權不說,大楚國蒸蒸日上,先皇楊顯算是個明君,靠山王楊昊就沒有理由起兵。
後來,先皇楊顯暴死,楊欽繼位。
楊欽弒母弒父的傳言,當然也傳到了靠山王楊昊的耳中。
尤其是,楊欽下旨讓他從渤州遷到明州,忌憚之心甚重,基本上也就是此地無銀三百兩了。
可沒有兵權,就沒有一切。
不過呢,大楚國的軍中,靠山王楊昊的老部下還是很多的。
只要靠山王楊昊以楊欽弒母弒父為理由,再拿出一些證據,絕對會是一呼百應。
但燕州的崛起和發展速度太快,打壓得大楚國抬不起頭來。
再加上,手中暫時沒有足夠的證據,靠山王楊昊遲疑了。
接下來,燕州的擴張無可抵擋,越來越強大。
靠山王楊昊也看出了楊楓的野心,自認不是楊楓的對手,也自認兒孫都不是楊楓的對手,也就不再有別的想法,直接躺平了。
等著楊楓一統北境,自然不會虧待了他,畢竟靠山王楊昊與楊楓的關係還是不錯的,能談得來。
但現在,楊欽下旨,讓他跟楊楓作對,靠山王楊昊就不樂意了。
什麼叫大勢所趨?
燕州先吞併冀州和幷州,然後拿下秦州,現在又南下吞併了晉州和蜀州,還藉著前齊勢力一舉囊括了幽州、渤州和齊州。
大楚十三州,燕州已經佔據了九州。
而大楚國這邊,只剩下京畿之地、江州和明州。
另外一州,漢州也早就割據自立了。
就這麼一副慘淡光景,楊欽竟然想讓他掛帥,跟楊楓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