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7章 又是一年春耕時(第1/3頁)
章節報錯
年初七。
休沐的各部衙官員恢復坐班。
回京的外官也啟程返回地方。
正月過後。
春回大地,草木吐綠,永珍更新。
古老的神州大地從冬日的沉睡中甦醒,煥發出蓬勃生機。
開荒墾田是秋收後至春耕這段時日的主旋律。
幾年下來。
北方大量的荒地、灘塗、矮山變成良田。
為大周的糧食保障做出了巨大貢獻。
長江以南的新設五道,在朝廷推動下,開荒墾田也正如火如荼地進行。
江南道位於長江下游地區,地勢平坦,土地肥沃,是名副其實的魚米之鄉。
也是人口相對密集的聚居地之一。
而福建道,江西道,湖南道,嶺南道,卻是地廣人稀。
雖以山地為主,但水系發達,同樣適合農耕,擁有巨大的開發潛力。
對此,朝廷制定了詳盡的開發規劃。
自東向西,透過政策扶持,鼓勵自願移民,逐漸將可耕種的土地開墾出來。
統一後。
南方五道用了一年多的時間進行驛路改造,錢莊建設,以及先進鐵製農具的推廣。
到如今,縣級“大周錢莊”已經全部完工,並且開始運營。
首先便是對以前南朝通行的錢幣進行兌換。
經過宋、齊、梁、陳四朝,發行錢幣眾多,價值不一而足。
到南陳時,以往各朝的錢幣被廢止。
流通的錢幣是陳朝鑄造的“陳五銖”和“太貨六銖”。
戶部依據這兩種銅錢的實際購買力,確定了一個相對合理的兌換比例。
“天元通寶”做工精美,用料足,發行後,深受商賈、百姓的推崇。
配以大周朝廷的信用加持,使其具備價值堅挺,購買力強的優勢。
其實,早在統一前。
就有南陳的商賈從北方帶回大量“天元通寶”,已經在江南一帶民間廣泛流通。
“大周錢莊”兌換業務一經開通,便被圍了個水洩不通。
不論是商賈、官員,還是地主、百姓,都希望早日把手裡“一文不值”的舊幣兌換成“天元通寶”。
畢竟,以往改朝換代,皇帝一紙詔令,舊錢便成了廢銅爛鐵。
大周朝廷這個貼心的舉動,在南方同胞心目中刷了一波好感。
與此同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