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田式參見陛下!”

“田愛卿免禮!”

“朕只是來瞻仰下祖地風氣,不必興師動眾。”

田式察顏觀色,感覺小皇帝與愛擺排場的宣帝完全不同。

當即揮手,讓其他官員全都退下,親自領著宇文衍前往太廟。

祭祀過後,便去了城內行宮。

行宮建築仿照皇宮形制,只是規模小了許多。

算不上有多豪華。

除了規格高,論氣派甚至不如一般世家貴族的府第大宅。

這也能看出,從太祖宇文泰,到孝閔帝宇文覺,明帝宇文毓,武帝宇文邕,四人都是開創之主,不是貪圖享樂之人。

只不過閔、明二帝受制於權臣宇文護,並被其所害,在位時間短,未能很好地施展自身才華。

北魏末年,六鎮起義。

宇文泰從武川鎮義軍的一名大頭兵,一直拼殺成一方大佬,不論武藝還是謀略都有其過人之處。

特別是他教匯出來的兒子,個個都不是庸才。

老五宇文憲和他的四位兄長,老二夭折,剩下四人都能力不俗,頗具才華。

從老六宇文直起,宇文泰去世時他才六歲,與弟弟們幾乎沒有得到父親的教誨。

長大後,能力和前面的兄長完全不在一個檔次。

說明宇文泰在教子方面,和他的軍事、政治才能一樣出色。

可惜武帝宇文邕沒有學到他父親的育兒經,培養出了一個敗家子。

行宮就是在宇文泰當初“霸府”的舊址上修膳,改建而成。

其中有些建築還保留三四十年前的原樣。

漫步其間。

似乎還能感受到太祖當年帶領六大柱國,以及一群志同道合的文臣武將,與北齊高歡江山博弈,金戈鐵馬的崢嶸歲月。

韋孝寬對此地頗為熟悉,給小皇帝講述了一些發生在這裡的軼事。

宇文衍沒打算在此留宿。

行宮轉了一圈,便準備去看一下開創井渠法的龍首渠。

龍首渠修建於漢武帝時期,是一項引洛水灌溉農田的水利工程。

親政後,小皇帝便下詔進行了疏浚和修膳,保證水渠充分發揮其引水灌溉的作用。

縱馬來到商顏山,看到彼此相隔數丈的一排豎井,不禁感嘆古人的智慧。

所謂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方法總比困難多!

“田愛卿,你做得不錯,朕心甚慰……”

宇文衍對於太守田式有所瞭解,其人吏治嚴酷,雷厲風行。

下屬官員都不敢在他面前打馬虎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