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要進入六月。

長安的天氣越來越悶熱難耐。

夏蟬嘶鳴,此起彼伏。

給人一種嗓子都要冒煙的感覺。

除非下一場暴雨,才讓人感覺稍微清涼一些。

每年盛夏之時,是北方雨水最多的時候。

對於農作物是好事,也是壞事。

好事是有雨水灌溉,能夠保證作莊稼生長。

可一旦雨水過量,又容易發生洪澇災害。

洪水肆虐,氾濫成災,就會沖毀屋舍,淹沒糧田。

幸運的是,這幾年來,大周境內沒有發生大型洪澇災害。

當下。

黃河下游的河道和入海口與後世基本一致。

在此之前,有史記載的也就西周,漢武帝,東漢初年,發生過三次大規模的改道。

遠不像宋朝以後,流行“三年兩決口,百年一改道”的說法。

儘管如此。

宇文衍在親政後,特別重視各地的河道疏浚,河堤建設。

特別是黃河下游各州,河道工程是官員考核的一項重要指標。

這是一個天時地利的歷史節點。

從天元元年起。

宇文衍首先把目光投向了最為重要的農業。

開荒墾田,減賦免稅。

推行先進農具和漚肥之術,普及耕牛入戶。

使得農業在短短四年內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糧食總產量翻了兩倍不止。

百姓暫時解決溫飽問題,不再流離失所,逐漸安居樂業。

從而產生連帶積極效應。

那就是各行各業的蓬勃發展,以及人口的增長。

以點帶面,以面帶全,社會充滿朝氣和活力。

這正是宇文衍希望看到的。

上善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