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道菜,“紅燒肉”。

看了菜譜。

又有小皇帝親自指導,易太仲順利地把這道菜做了出來。

色、香、味都和後世一般無二,就是火候上還稍微差點。

第二道,“椒鹽排骨”。

第三道,“爆炒腰花”。

……

醬肘子,紅燒豬蹄,梅菜扣肉,金牌豬尾。

九轉大腸,回鍋肉,酸蘿蔔炒肚條,豬心湯,爆炒豬肝。

清蒸腦花,滷豬頭肉,滷豬耳……

煎、炸、炒、煮、滷……

各式各樣的烹飪方式。

豬身上的各個部位都不浪費,可以做出幾十上百道菜來。

易太仲做一道,小皇帝就嘗一下。

味道相當不錯。

直到宇文衍肚子都吃飽了,菜譜也還沒做到半數。

於是,吩咐他們自己慢慢去試做。

光祿寺所有庖廚全都要學會。

從此。

京城官員經常收到皇帝賞賜的菜餚。

品嚐後,還要寫一份評語。

為什麼好吃?

為什麼不好吃?

希望怎麼改進?

這些士大夫,從始至終都不知道小皇帝賞的菜餚,竟然是用他們眼中的賤肉做的。

不過。

肥腸倒是沒給他們吃,免得知道後吐死去。

至於其他部位的,做什麼就賞什麼。

就算這些貴族士大夫,知道給他們吃的是豬肉又能咋滴?

難不成還敢找他拼命?

何況。

這些菜餚都是小皇帝品嚐過的。

色香味都過了他這一關,才會賞賜下去。

……

宇文衍每天除了批閱少量奏章,其他大多時間都在繪畫。

那種彩色水墨畫。

畫的內容就是光祿寺做出來的菜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