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過後。

各州總管和刺史開始陸續進京述職。

這樣的述職不是朝廷強制性的,而是看主官的意願。

也可以用奏章的形式,不用親自回京。

但大部分總管和刺史都選擇回京城述職。

這是難得面見皇帝的機會。

多在陛下面前露臉,運氣好的話說不定就被調回京城了。

雖說在外也屬一方大員,封疆大吏。

但州官和京官比起來。

離皇帝還是遠了些,地位也稍遜一籌。

主政一方,就得遠離朝廷中樞,失去京城的關係。

想要更進一步,那是難上加難了。

因而。

除非是離京城特別遠的州。

否則大多總管和刺史,都不會放過這個面聖的機會。

接見總管和刺史的過程中,小皇帝就發現一個問題。

大周設定的州實在是太多了,全國竟有兩百多個州。

地方官府機構過於臃腫。

嚴重影響朝廷詔令的執行效率。

這是幾百年歷程中遺留下的問題。

為了拉攏貴族勢力。

不斷地設州置郡,用官職來安排支援各自政權的貴族子弟。

精簡地方機構——勢在必行!

但是得好好謀劃一番。

要不然。

一下子讓大量貴族子弟失去官職,指不定會惹出什麼亂子來。

龐大的地方行政機構。

使得有權有勢的人全都成了“官”。

端著朝廷的“鐵飯碗”,不求上進,啥事不做,還能旱澇保收。

這無疑給朝廷財政帶來沉重的負擔。

不利於政權的穩定,也嚴重阻礙社會的發展。

同時,加劇兩極分化,造成階級對立。

宇文衍接見過的總管和刺史,可謂是良莠不齊,有人才也有草包。

但他們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高門第,出身大族。

當真是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

其中。

最為顯著的世家大族,當屬於——“五姓七望”。

所謂“五姓七望”,就是五個姓氏的七門望族。

它們是:

隴西李氏、 趙郡李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