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尚不念經,放起印子錢來了。

搞笑不?

但在南北朝時期卻一點都不搞笑,而是極為正常的事情。

寺院以其分佈廣、安全性高等優勢,“寺庫”就此應運而生。

為什麼說其安全性高呢?

寺院作為佛門淨地,一般不會有人去寺廟行竊、鬧事。

而且,作為一種宗教信仰,借錢的人不敢不還,因為害怕因果報應。

所以,寺庫就這樣一發不可收拾地氾濫起來了。

成了華夏曆史上最早的金融機構。

有的寺院一年的借貸收入,是其香油錢的數倍之多。

你說搞借貸那你就規規矩矩,照章辦事好了。

一個願打,一個願挨。

從某種程度上說也是救人之所急,算是功德一件。

可是。

不管任何人,任何信仰,一旦沾染上了銅臭的味道,很多事情就變質了。

為了搞錢,奉行四大皆空的和尚竟然放起人吃人的高利貸來。

僧人喪失了佛性,佛門淨地也變得不再純淨。

腰包鼓起來後,和尚們大肆購買田產,開商鋪,出入排場奢華至極!

有些住持方丈甚至公然破戒,大魚大肉,妻妾成群……

“初始字據你可還留著?”

“在,在的,小人一直貼身保管著……”

那漢子如同碰到了大救星,連聲應道。

“這位小公子,我勸你少管閒事為好……”

幾名衙役看這小孩似乎想要為其出頭,好心提醒了一句。

“閉嘴,你們這些拿著朝廷俸祿的官差,何時成和尚的打手了?”

“承業,帶著此人去找畢王,讓他這個雍州牧來處理。”

“讓戶部查查,在我大周境內到底有多少這樣的寺庫?”

小皇帝臉色有些不太好看,沉聲吩咐了幾句。

隨即打馬回宮了。

幾名衙役還不知道這個小孩到底是何方神聖。

卻被樂運掏出的魚符嚇得臉色煞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