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儒家之仁,法家之風(第1/2頁)
章節報錯
自長興侯府之事後,酈靖寧這邊倒真如他所料,沒有受到絲毫影響。
而長興侯府世子曹興昱殺人之事,就像一顆投入平靜湖面的巨石,瞬間激起千層浪,被汴京那些嗅覺敏銳的小報傳載得沸沸揚揚。
一時間,整個汴京的目光都被此事吸引,街頭巷尾,人們茶餘飯後談論的皆是這件事。
有人義憤填膺,指責曹興昱的惡行;有人暗自揣測,長興侯會如何營救自己的兒子;更有人對皇城司此次的行動評頭論足。
酈靖寧心中暗自猜測,這長興侯如今怕是焦頭爛額,一心撲在救兒子這件事上,根本無暇顧及自己這個無名小卒。
又或者,真如他所懷疑的,是滎陽公主在暗中出手,憑藉其皇室的威望和勢力,護住了自己。
自那日後,酈靖寧進學的努力程度比往日更甚。白日裡,他在學堂全神貫注地聆聽先生授課,手中的筆不停地記錄著重點,那專注的模樣,彷彿外界的一切都與他無關。
夜晚,回到家中,他又獨自坐在書房,在搖曳的燭光下,翻閱著一本本古籍經典,時而皺眉沉思,時而奮筆疾書。
雖說那日,在眾人面前,他表現得鎮定自若,彷彿一切盡在掌握。
但只有他自己清楚,長興侯府後院那十幾具無辜之人的屍骨,像一把重錘,狠狠地撞擊著他的內心。
他歷經兩世,本以為對世間的醜惡已有足夠的認知,可這次的經歷,卻讓他第一次如此真切地感受到“叢林法則”的殘酷。
他眼中這個看似繁榮的大宋,原來只是一部分人的天堂。在那繁華的表象之下,竟是累累白骨,隱藏著無數的冤屈和不公。
前世,儘管世間也存在諸多不公不平之事,但大多數人好歹還對道德和法律有所忌諱,行事尚有底線。
可如今身處的大宋,在他看來,卻像是一個無“法”之地,權貴們肆意妄為,草菅人命,法律在他們眼中形同虛設。
他深知,自己唯有默默苦讀,用知識充實自己,將來掌握了權力,也就是掌握了“法”,才能真正護住身後之人。
他的腦海中時常浮現出壽華、福壽等人的面容,他暗暗發誓,絕不能讓她們像那些無辜的少女一般,埋骨荒野,無人知曉,死得不明不白。
而他也透過系統,給沈萬三下達指令,命他往廬州派人,調查情況。
······
莊先生目光在眾人臉上一一掃過,緩緩開口:“今日,我為你們出一道策論題目,那便是論一論‘八議’!”
“莫非是長興侯府的案子?”
顧廷燁反應極快,瞬間捕捉到了其中的關聯,率先開口問道。
莊先生輕輕點了點頭,眼神中透露出一絲期許。眾人見狀,紛紛陷入沉思。
酈靖寧心中暗自思忖,這長興侯果然老謀深算,怕是想借“八議”來為那曹興昱脫罪,如此行徑,當真是無恥至極。
“八議”這一古代法律制度,是專門維護貴族官僚特權的條款。